新华社客户端重庆5月26日电(记者赵佳乐)敦煌莫高窟与大足石刻,是中国最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座石窟,也是石窟寺艺术在中国发展的高潮与尾声,它们一北一南、一先一后,勾勒出石窟寺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清晰线索。如今,这两座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即将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2025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年中大展“从敦煌到大足:石窟艺术中国化流变”,将首次以联合展览的形式,为观众奉上一场“敦煌+大足”的双倍盛宴。
这是敦煌与大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次联展,共将展出展品200余件/套,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国家一级文物15件、国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8件,复制洞窟6座。展览精选敦煌、大足以及丝路沿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艺术珍品,通过实物展示、整窟复制、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带领观众感受千年石窟穿越时空对话的宏伟与震撼。
一系列重磅精品展品将集结亮相。
国宝级文物高善穆石塔铸造于公元428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佛塔实物,此次为重庆地区首次实物展出。石塔通高44.6厘米,底径15.2厘米,塔身的黑色玄武岩历经千年而光亮如新。
世所罕见的巨幅历史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原作位于莫高窟第156窟(特窟),长8.55米,高1.08米,全景再现了晚唐名将张议潮率部历经十年征战,终于收复河西走廊、重开丝绸之路的历史场面,在敦煌壁画中具有开创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此次展览将完整呈现此图,观众可近距离观赏这幅传世巨作的精妙细节。
此外,本次展览还将展出水月观音文物集合、大足北山观无量寿经变相龛原比例复制龛、敦煌经卷原件等展品。鉴于张大千在敦煌艺术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馆内另设张大千特展,展出川渝地区所藏张大千手稿、绘画真迹。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以科技赋能本次展览。基于大语言模型,本次展览将实现北魏时期敦煌禅定佛像(莫高窟第259窟)与南宋时期大足释迦牟尼佛像(宝顶山小佛湾)等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引发观众对文化遗产的思考。同时,展览将利用交互技术实现触觉反馈,使观众与电子屏合掌时能够实时生成图像,助力“观音贴金”。这些项目有助于拉近观众与文物保护之间的距离,重构文物的感知维度。
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本次展览将整窟复制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第3窟、第45窟、第17窟和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第9号毗卢庵、北山石刻18号窟,让观众不用前往原址也能沉浸式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打破不可移动文物的地理局限性,并防止过度消耗,兼顾文物的保护与传播。
“从敦煌到大足”,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它让我们看到,尽管敦煌与大足相隔千里,却共同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完整谱系;尽管创作年代相差数百年,却共同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辉煌历程;尽管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却共同体现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
展览期间,三峡博物馆还将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工坊体验等活动,邀请敦煌学与大足石刻研究专家深入解读两地艺术的文化密码。无论是艺术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