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垃圾分类新风尚 志愿服务添风采-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5/27 17:20:41
来源:新华社

重庆:垃圾分类新风尚 志愿服务添风采

字体: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5月27日电(卢彦)“嬢嬢,请问您垃圾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如果是厨余垃圾,请丢在绿桶里,如果是可回收物品,请丢在蓝桶里面……”日前的一个清晨,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首创鸿恩小区,身穿红马甲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守在投放点,热心地开展桶边指导、帮助分拣分类。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进行入户宣传、讲解分类知识,一件件红背心成为小区内一道流动风景。

  自施行《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来,重庆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深化“区县+镇街+村社”三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力争覆盖所有社区、辐射所有家庭。一大批垃圾分类志愿者穿梭于街道社区、活跃在街头巷尾,助力推动重庆垃圾分类“绿色时尚”。

  年过五旬的龙用平住在两江新区礼嘉街道,是小区里公认的“绿色时尚”表率。作为社区居民与垃圾分类志愿者的一员,她从居住体验出发,以耐心与细心,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展板、宣传册的制作与优化工作中。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收拾后就到小区各垃圾投放站点巡查,一圈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巡查完毕,她会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社区代表一起督导物业整改完成。

  “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只要人人都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我们的社会必会更加美丽、和谐。”龙用平说。

  在渝北区,青年志愿者用自己的创意和智慧让垃圾分类意识深植居民心中。他们精心准备了垃圾分类四色互动教具,巧妙地运用“厨房垃圾去哪儿”“快递盒的再生之旅”等生活化案例,令垃圾分类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志愿者们还针对居民垃圾分类中的高频误投物品,如阳台堆积的过期药品、混杂的玻璃瓶等,现场开设“分类急诊室”,为居民们详细讲解物品的正确分类方法,破解常见分类误区。

  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80名社区志愿者近期接受了一场垃圾分类“传帮带”专题培训。课堂上,既有专业老师的理论讲解,也有情景模拟和现勘实操,让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四分类”法则、智能回收小程序的使用等实用技能,从“热情型”志愿服务蜕变升级为“专业型”志愿服务。

  在南岸区弹子石街道活跃着一支“周幺婶”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他们多次组织开展“垃圾随手捡,垃圾分一分”主题志愿活动,沿着“两江四岸”沿线绿化带,手持垃圾夹、扫帚、垃圾袋等工具,捡拾河道沿岸废纸、烟头以及草丛里的白色垃圾、塑料瓶、枯枝落叶,并分类投放进垃圾收集容器中。同时,他们也向过往行人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单进行环保宣传,以实际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我先行的理念。

  九龙坡区华岩镇民安华福社区创建“五色志愿服务中心”,从党建、帮扶、协调、环保、监督五条线路出发,将垃圾分类深度融合进五色志愿服务内容中来,形成了红色党建引领、橙色互助帮扶、黄色倾听民声、绿色桶边服务、蓝色监督督促的垃圾分类五色志愿服务平台。

  重庆高新区则以“老杨群工”志愿服务品牌为重要突破口,借助高校优势,深入开展桶边值守、入户宣传等分类活动。辖区内市民群众垃圾分类知晓率在98%以上,日常参与率在95%以上,住宅小区环境得到改善,构建了一套实用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体系。

  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能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水平,让城市更美、居民更幸福。重庆将在垃圾分类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一套绿色“治理经”,通过联建共建、示范带动、正向激励等,进一步提升自治水平,擦亮环保底色。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