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叔叔自家的藠头,脆嫩爽口,想要的朋友们抓紧下单啦!”驻村工作队员梅文婷举起还沾着泥土的新鲜藠头,对着镜头热情地吆喝着。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中坝村村委会门前热闹非凡,村民们提着自家的土豆、干辣椒等土货依次排队,等待村干部在直播间帮他们售卖。

看着自家57斤的红薯淀粉上架不到1分钟就被一抢而光,周正华大爷一下就红了眼眶:“现在我坐在家门口就能把货卖出去,以后再也不用花两个多小时到城区卖了,谢谢你们!”
在綦江区三角镇,连绵不断的大山勾勒出美丽的自然风光,却也成为制约发展的天然屏障。“中坝村地处深山、产业规模小、留守老人多,农产品难以出山。”三角镇中坝村党总支副书记蒋婷婷说。为此,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蒋婷婷和其他村干部从2021年起尝试探索电商助农这一“线上破局”之路。
刚开始直播带货时,每场直播在线人数只有三五个人,没有流量就意味着拿着土货也卖不出去。梅文婷直言:“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认识到,必须想办法在‘引流’上下功夫。”
于是,在直播之外,她们开辟了“第二赛道”,尝试通过拍摄短视频吸引粉丝、积累流量。自2021年起,蒋婷婷等人累计发布了几百条短视频,但这些作品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面对瓶颈,这群“电商小白”意识到,闭门造车行不通,必须向专业靠拢。
蒋婷婷一行积极参加綦江区和三角镇组织的各项赛事、培训,学习专业的短视频策划、制作和运营技巧。去年3月至今,她们先后前往重庆涪陵、四川资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那时候才知道拍短视频和直播大有学问。”梅文婷告诉记者,短视频的内容布局、发布时间,直播的排品策略、专业表达等,都需要花功夫研究。
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下,中坝村的短视频工作逐渐有了起色。新账号“村干部蒋婷婷”破圈,目前已吸引了10万抖音粉丝和4万视频号粉丝关注。

流量积累后,直播也迎来质变。据统计,自今年4月26日“助农线上集市”首播以来,场均在线人数稳定在800至900人,最高在线人数达3000余人,5场直播累计销售额达8.4万元,有效促进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随着直播间流量的持续攀升,镜头前的货架不再局限于本村特产。重庆巫山的枇杷等周边乡村农产品已上架销售,在带动其他村产品销售的同时,也拓宽了本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
流量的持续转化,离不开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据綦江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倪佑娇介绍,綦江区年均举办电商培训超4场次,累计培训600余人次;连续举办三届电商主播大赛,累计吸引培育农村电商人才380余名,挖掘了一批本土村播网红,做实“直播助农”事业,推动綦江区农村电商发展。
据了解,目前三角镇21个村(社区)已形成“村村有创作、人人有特色”的格局。红岩村还培育了个人主播,村民杨茂婷就是其一。“直播时间比较自由,一天播下来销售额能有1000多元,日子也是越来越红火了!”杨茂婷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直播内容和形式上持续创新,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短视频+直播’实践中,让镜头不仅能售卖土货,更能讲述乡愁,提升家乡辨识度,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三角镇宣传委员王俊说。(记者周滨滔、吴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