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来(左)在配送村里生产的绿色菜籽油。(受访者供图)
罗小华(右二)为村民送去物资。(受访者供图)
王佳雯(左一)与民宿商户、设计师沟通施工细节。记者 何春阳 摄/视觉重庆
万东东(左一)与同事整理档案。(合川区纪委监委供图)
平凡岗位,见证不凡坚守。“七一”前夕,本报记者奔赴一线,记录下4位基层党员干部真实而饱满的一天。他们中既有扎根社区解民忧的社区干部,也有汛期全天候驻守的村干部;既有从早忙到晚的纪检干部,也有为村民直播带货的村党支部书记……巴渝大地上,广大党员干部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满怀热忱奋进新征程。
用行动诠释信仰、用奉献擦亮党徽,向这些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的党员致敬。
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文春来:
当3天主播卖了4000斤菜籽油
6月28日上午,在潼南区太安镇太平村当地的榨油工坊,村党支部书记文春来化身“主播”,拍摄了两条“菜油香惨了”的短视频。他通过镜头,记录下整个菜籽油的生产过程,并上传到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截至6月30日,5000余斤菜籽油只剩不到1000斤。
一个多星期前,村民们还在为手里收获的油菜籽发愁。
原来,在文春来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今年太平村油菜种植面积达800余亩,油菜籽产量100余吨。除自给自足的部分,剩余的油菜籽因为市场收购价格较低,村集体和种植大户一直没能大量出手,出现一定程度滞销。
文春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与村支两委以及部分村民商议,决定把还未售出的油菜籽收集起来,统一加工成菜籽油进行销售,以提升附加值。
村里的榨油工坊很快运转起来。这几日,文春来顶着烈日到处跑市场,号召大家在微信群、朋友圈里“打广告”扩大宣传,销售渐渐有了起色,“周边有客户联系我们,我们就送货上门,有时候1桶油也在送。”
“为什么不试试网上销售?”近段时间当地正在开展“村播”大赛,这给文春来很大启发。他刚好参加了区里的短视频培训,系统学习了直播运营策略、短视频创作、产品知识和文化传播等内容,“这正是练手的好时候。”
于是,文春来化身“主播”,出现在镜头前。没想到,流量变销量,销售效果非常好。“还有不到1000斤,这两周肯定能卖完。”文春来对此充满信心。
其实,太平村并不平,这里的土地一度分散凌乱、高低不齐,还有大量土地闲置。
文春来早年在城区开装饰公司创业,后来,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乡土情怀驱使下,他萌生返乡创业的想法。5年前,他返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时村里没有特色主导产业,群众增收渠道十分有限。”
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年,他当选区人大代表。他多次向区农业农村委提交建议,详细分析太平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理清思路后,他们先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然后因地制宜种植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
今年,在文春来等人的倡议下,太平村发展旱地种植和水田养殖。其中230亩水田被打造为水稻直播直采示范基地,养殖起了稻田鱼。
“看,上个月才放进去的鱼苗只有5厘米长,现在已经10多厘米了,长势喜人!”6月28日下午,文春来又来到太平村稻花鱼养殖户张大叔的鱼塘旁了解鱼苗生长情况,预计今年10月将迎来丰收。
如今,在文春来带领下,村里发展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稻田+”综合种养、油菜制种等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土地入股有分红,基地务工有薪酬”的双重增收,带动全村共同发展粮油产业超1500亩。
“最难还是为特色产业找市场。”这位获评“2024年重庆市担当作为好支书”称号的“头雁”说,再难也要带领大伙儿往前走,主动找市场,把初级农产品做成包装精美的绿色农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把太平村的绿色产品卖得更好、更远。
乌羊村党支部书记罗小华:
宁愿虚惊,不让隐患逃过眼睛
6月30日凌晨5点半,丰都县暨龙镇乌羊村,闹钟还未响起,4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罗小华已从村委会临时搭建的床铺上醒来。从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村委会成了他和其他村干部的“第二个家”。
“睡不着,尤其是主汛期,感觉身上责任重。”罗小华说,“早上乌云密布,今天要问一下各风险点位的情况。”
早上6点过,村民罗廷华接到了罗小华打来的电话:“一旦下雨,要及时观测水位,一有情况,赶紧通知村上。你们院子的另外两户人家,也要通知到,让大家做好紧急转移的准备。”
包括罗廷华在内的3户人家,处于地势低洼地带,一旦下雨涨水,首当其冲,必须重点关注。
按照“包片”原则,五社社长李小林负责10多户人家的通知、组织、转移等工作。“除了日常巡护,晚上休息时,你也多留个心眼,警醒一点,宁可虚惊一场,也不让隐患逃过眼睛。”罗小华接着打电话叮嘱李小林。
早上8点左右,在了解完各个点位的情况之后,罗小华开始查看防汛备用物资。他将雨衣、雨靴、救生衣、沙袋等妥善放在一处,“都统一放置,一旦发生险情,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调配使用,确保应急响应高效有序。”
上午9点,罗小华召集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到村委会召开会议,针对新一轮降雨,大家进一步明确分工、细化应急预案。
上午10点,在安排好工作之后,罗小华开始对暨龙河乌羊段进行巡逻。原本只需要巡500米即可完成任务,也有专人每间隔20分钟观察1次水位变化,可罗小华放心不下,还是沿着河道走了1公里。
“多走一步,心里更踏实。”他解释,当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如同“漏斗”,每逢降雨,水流很容易涌向低洼地带,加之汛期河水持续上涨,进一步增加了洪涝风险。
“暂未发现水位上涨,但大家松懈不得。”巡逻完毕,他将河道最新情况第一时间转发至工作群。
下午2点,罗小华开始走村入户,摸底人员情况、宣传防汛知识、排查风险隐患。
前不久,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乌羊村乌羊坝被淹,受灾面积900亩。镇村两级干部及时转移疏散群众29户48人,无人因灾情伤亡。事后总结复盘,罗小华发现,有极个别群众对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心存侥幸心理,不愿意配合转移。
“对村干部来说,要做好沟通、解释、服务工作。”罗小华说,防汛预警,村干部要精准研判,既不能因过度响应让群众陷入“狼来了”的懈怠,也不能漠视风险而消极应对。
为此,村里做了多手准备,在高风险期,让村民提前转移贵重物品,这样,一旦洪水来临,大家就可以“轻装转移”。另外,安置点配备有充足的生活物资,村民转移后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走村入户结束,已是傍晚。回到村委会,罗小华来不及休息,开始安排晚上的值守工作,“夜晚更不能放松警惕,平时值班人员每两小时观察一次水位,下雨天20分钟观测一次。同时,不管多晚,我们也要确保通信畅通,保证有突发情况,能够随时联系。”
海新街社区党委书记王佳雯:
“我们的目标是把这半匹山带活”
6月30日早上8时许,南滨路烟雨广场下着瓢泼大雨,南岸区海棠溪街道海新街社区党委书记王佳雯打着伞,急匆匆走向江边。她不是欣赏风景,而是在盯紧工作。
巡河护渔,是王佳雯的工作日常。“今天雨大,江边的人要少得多。”尽管如此,她还是丝毫没有懈怠。
巡完河,她来到海棠溪正街。看到墙壁上又有“小广告”,她立即上前撕掉,同时跟几位商户挨个“打招呼”。她说,“打招呼”看似不起眼,却能增进与商户、居民的关系,“就拿清理‘小广告’来说,光靠社区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大家。”
边走边“打招呼”,与居民拉家常,帮助商户解决垃圾堆放问题,与网格员商量几件事……王佳雯走遍社区的三大网格,花了近两小时,“社区大小事情,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上午10时许,王佳雯来到“莎莎社区食堂”。走进后厨,看看厨面,看看备菜,她端起一盆还未下锅的番茄跟老板张勇搭话:“今天的番茄看起好新鲜哟,整得好!”
这个社区食堂,是她的“心血”。海新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散”社区,辖区有3761户、8000余人,老年人占比超过40%。“婆婆爷爷年纪大了手脚不方便,社区食堂可以帮他们解决吃饭这个大问题。”于是,王佳雯以社区名义联合商家打造了“莎莎社区食堂”,70岁以上老人花12元、其他居民花16元可吃四荤四素一汤。对残疾人等,还可免费餐食并送餐上门。
简单的午餐过后,王佳雯又约上家庭医生,上门看望几位高龄老人,并为老人带去好消息:“社区今年准备办个集体生日会,到时候请你们都来耍啊。”
下午4时许,王佳雯马不停蹄地赶到海新巷。一位民宿老板正在巷口等候。
“你看完设计图有什么想法没?哪里需要调整?”民宿老板张颜问。
“有几个问题:门口这个梯坎最好不要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的4根高压线……”她和张颜走到巷子里,与设计师、施工方交换意见。
磋商半小时后,王佳雯对张颜说:“社区有义务帮你节省成本,你们也要为周边的居民多办好事啊。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半匹山带活哟!”
她这句话,藏着一个“野心”,那就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反哺”,带动社区基层治理。
正如即将建成的“莎莎民宿”,社区帮商户签下长期合同并提供便利,民宿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须担起清理化粪池、维护周边绿化等责任,为社区治理献智出力。
“我的目标是让社区11个网格都拥有自己的支柱产业。”王佳雯说,目前,“莎莎社区食堂”“莎莎便利店”“莎莎火锅”“海新文旅站”等产业已遍布9个网格,经营得不错,也受到居民的好评。
从民宿回到社区,天已经快黑了。正当王佳雯记录当天工作时,一个电话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孃孃,你先不要着急,明天上午我们和物业经理、网格员都要来,开会讨论怎么帮你……”挂掉电话,她开始联系网格员,商量第二天的工作。
这是王佳雯的工作常态,也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她说:“社区的事再小,对我来说也是大事。我的责任,就是让社区里的所有人生活更加美好。”
合川纪检干部万东东:
电脑屏幕层叠的“小贴士”就是指令
6月30日早上8点,合川区纪委监委办公室副主任万东东已坐在工位前,晨光照亮了电脑屏幕边缘层叠的“小贴士”——“撰写重点任务分工初稿”“校对今日工作信息”……一行行小字标记着一名纪检干部的工作日常。
万东东敲击键盘,开始梳理当天公文流转脉络。工作千头万绪,但他却有条不紊——这份“绣花功夫”,正是他转岗办公室前在反腐一线淬炼出的底色。
“这是万主任昨晚给我发的几个标题修改意见:删繁就简,突出主题,对如何深化政治监督工作再深究细节……”“95后”新兵彭洋拿着万东东对材料的修改意见说。
彭洋对万东东是既敬又“怕”。曾经有一篇针对行贿违法所得认定难点分析的稿件,万东东让彭洋写了改、改了写……彭洋颇有些抱怨:“不就一条信息吗?能不能被采用也不一定,至于那么较真吗?”
“这份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经得起检验。”万东东带着彭洋到办案部室虚心请教,询问案件细节,从“反映问题”到“揭示症结”,从“角度选择”到“案例剖析”,逐字逐句推敲,来来回回改了十几稿。最终,彭洋心服口服。
午后大雨突袭,万东东与干部监督室的同事驱车数十公里,颠簸在乡间小道。此行是对镇街纪(工)委工作情况开展调研督导。
车至山脚无法前行,一行人冒雨徒步。后背衬衫已被雨水浸湿,他手中紧握的笔记本却记录得一丝不苟:问题线索办理、涉案财物处置、信访问题处理……“纪检监察工作无小事,调研督导必须‘打水到井边’。”万东东说。
这种认真,是他多年办案养成的常态。在2019年那起震动当地的国企董事长孙某案中,面对金融领域的专业壁垒,他白天办案、深夜苦读,3个月翻烂十几本专业书籍。面对200多份庞杂贷款资料,他与同事将贷款主体、金额、抵押物等关键信息抽丝剥茧,绘制成清晰的关系图谱,才最终锁定了孙某与私营企业主勾结挪用公款的铁证。
夜色深沉。记者跟万东东联系核实一个问题时才发现,万东东还没有离开办公室,电话里传来键盘敲击声与纸张翻阅声。
这种状态,并不鲜见。当年专案攻坚,万东东与同事挑灯梳理百万条银行流水;模拟案卷比武前夕,他更是将业余时间全情投入,甚至大年三十仍伏案装订归档……办公楼里的灯光,见证了他从“金融门外汉”到办案骨干、从审查尖兵到办公室“多面手”的“蝶变”。
“万东东同志永远把岗位当考场。”合川区纪委监委领导这样评价。七载光阴,他参与处置问题线索20件,立案审查调查18人,无论冲锋一线还是保障后方,那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执着始终如一。
当最后一份文件归档妥当,指针已走过晚上9点。万东东离开前习惯性检查了一遍便利贴,确保明日事项无一遗漏。
一天很短,短到只够处理纷繁事务的冰山一角;一天也很长,长到足以将“忠诚”二字,一笔一画刻进履职的每一个晨昏与细节——那密密麻麻的“小贴士”,那深夜不熄的灯火,那深山跋涉的足迹,无一不是这位纪检监察干部对党员身份滚烫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