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博永玻璃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制作玻璃用品。记者 周传勇 摄\视觉重庆
6月25日,位于合川区清平镇的重庆市笙建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笙建玻璃)生产车间内,停工3个多月的窑炉终于复产。“之前资金链断了,付不起燃气费用,本以为厂子就要关停了,没想到相关部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才转危为安。”公司董事长刘成书回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时说。
今年3月,已经8个月没收到货款的笙建玻璃不得不选择停产。经过两个多月休整,笙建玻璃决定复产,但欠了燃气公司200万元的燃气费,对方要求先还款再通气。
“当时,货款仍没有收回,没钱支付燃气费。”刘成书说,曾与对方多次协商先通气后还款,但一直没能达成共识。
后来,合川区清平镇人大主席李建忠了解到此事,便主动询问情况。“当时笙建玻璃还接了上千万元的订单要赶着生产。”李建忠说,他也不认识该燃气公司的负责人,几经周转,终于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几个小时地沟通,终于说动燃气公司先为笙建玻璃通气。
“目前公司已经恢复经营,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生产,力争在9月前完成一个1000万元的订单。”刘成书说,抓生产的同时,他们继续积极寻找新客户,多拿订单,力争今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
不止笙建玻璃,几公里外的重庆博永玻璃器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永玻璃)生产车间内同样一片忙碌。“今年外贸订单增加,我们新建了3条自动生产线和一条人工吹制线,来确保产量。”公司总经理庞钧云说,公司每年60%的产量都用于出口,今年预计还要增加10%,实现这一增速,得益于公司改变了出口策略。
以前,博永玻璃主要通过外贸公司开辟国际市场,自身参与较少。随着行业竞争日渐激烈,博永玻璃意识到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挖掘更多优质海外客户。
于是,博永玻璃自主招聘、培育了一批外贸人才,开始主动“走出去”,参加国外玻璃行业的展会,挖掘潜在客户。庞钧云说,今年在德国参展时,他们现场就拿到了一个60万元的订单,目前客户已经考察完公司,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公司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产品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升,更契合欧洲市场需求,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据介绍,博永玻璃有1000多万元的外贸订单正在抓紧生产,客户涵盖欧洲、中亚、印度等。“今年我们还把燃气炉升级为电炉,产品透明度、亮度更好,对开辟国际市场更有信心。”庞钧云说。
“目前,镇内有窑炉的生产企业共23家,年产日用玻璃制品60多万吨,产品包括酒具、茶具、水具、餐具等30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国家。”李建忠说,今年以来,全镇利用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解决企业招工、用能、融资、物流运输等难题20余次;并积极招引玻璃产业原材料供应商落户,探索石英砂、纯碱等大宗原材料集中采购,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今年1—5月,清平镇日用玻璃产业规上产值超10亿元、同比增长6.74%。(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周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