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潼南区古溪小学的教研会议室内,墙上的“青年教师成长图谱”正被不断更新——英语教师刘金泉的全国特等奖证书旁,新添了科学教师王睿康的部级优课证书;劳动教育骨干王艳的端午课例下,贴着数学组基于农田测量的跨学科案例。这张不断延展的图谱,见证着一所乡村小学如何以系统性教研机制唤醒整个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生命力。
青蓝共进,让每一棵新苗扎根沃土
每周三下午,古溪小学的录播教室总是格外忙碌。英语组刘金泉老师与师傅夏老师回放上周的课堂视频。“这里追问不够及时。”夏老师暂停画面,“应该抓住学生‘It feels soft'的生成继续深入。”这样的师徒教研在古溪小学已成常态。
科学组教师王睿康的成长档案记录着完整蜕变轨迹。初登讲台的课堂实录显示,他曾在《用气球驱动小车》实验中因操作不熟导致课堂冷场。在师傅的指导下,初磨优化实验流程,精磨增设故障排查环节,展磨融入工程设计思维,通过三次有针对性的打磨,这堂课最终获评部级优课。如今已成为骨干教师的他,正带着新教师黄莺重复这一过程:在最近的区级赛课前,师徒二人反复调试教具至深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改进的细节……
潼南区古溪小学推行“三阶赋能”培养体系,培育青年教师成长沃土。
古溪小学青蓝共进的良好生态得益于学校推行的“三阶赋能”培养体系,让师徒结对超越传统形式,形成精准滴灌的成长机制,让每一名教坛新秀都能找准扎根的土壤。
三级联动,用资源活水破教研孤岛
五月的古溪小学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遂宁富源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团队,他们跨越省界与古溪青年教师开展“一课双师”教研。屏幕上,刘金泉老师展示着新设计的“稻田里的颜色”课例,遂宁教师即时提出建议:“可以加入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时序表达。”这种跨区域深度教研,正是古溪小学构建的“校本+集团+跨区域”三级教研体系的终端环节。
古溪小学教师王艳执教《一席端午宴》,获潼南区2025年小学劳动教育优质课竞赛活动一等奖。
在三级教研体系中,学校固定每周二开展校本教研,多年来,雷打不动。语文组教师王艳的《一席端午宴,浓浓家国情》课程便诞生于此。最初的教学设计仅有文化讲解,在教研组“四维观评课”中,学生活动组指出实践环节缺失。历经七次修改后,课程最终形成“文化认知-彩绳编织-亲情表达”的立体架构,不仅斩获区赛冠军,更带动全校开发出二十四节气劳动课程群。
古溪小学副校长向进红翻阅着教研记录本感慨:“三年来,校本教研参与率从65%升至98%,这就是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密码吧!”
学校教师常态化开展教研磨课活动。
赛训淬炼,在赛场上锻造业务精兵
在古溪小学,另一组教师成长密码藏在赛训结合里。
区级教学竞赛前夕,古溪小学阶梯教室里,一场特殊的“模拟赛课”正在进行。美术教师程希站在台上展示教学设计,台下坐着由各学科骨干组成的“智囊团”。当程希展示剪纸教学设计时,科学老师建议加入光影实验让纹样立体化,语文老师建议加入剪纸传统文化增加思政育人元素……这种跨学科磨课模式,已成为学校“五步磨课法”的关键环节。
在科学实验室,王睿康老师向青年教师们展示着他的“赛课宝盒”,盒中分门别类存放着各级赛课资料。校级赛的原始教案写满批注,区级赛的教具迭代了四版,直至国赛时用于《用气球驱动小车》的精密压力传感器。“每次参赛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他打开手机里的备赛群,“全校有23位老师参与过这节课的打磨。”
近一年来,这套竞赛培养机制成效显著:学校教师累计获区级以上奖项109人次,全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赛覆盖率100%。更可贵的是,每次赛后形成的精品课例都会进入学校资源库,成为群体共享的财富。正如校长李萌所言:“我们打造的不仅是获奖教师,更是可持续再生的优质教学资源。”
科研破题,问题清单里孕育丰硕成果
在古溪小学的青年教师办公室,每个工位上都放着一本特别的“问题笔记”。翻开刘金泉老师的笔记本,“9月12日:学生为何回避开放式提问?”“10月8日:语法练习如何避免机械重复?”……这些日常记录的问题,正是学校“微教研”体系的起点。
古溪小学教师刘金泉赛课现场。
2023年,刘金泉将“真实语境缺失”的问题转化为校级课题。科研处为他配备理论导师,并将问题抛向跨区域教研伙伴。半年后,《 The Colourful World》以情境教学和互动环节获区级一等奖,也催生了全国说课特等奖课例《The Dark in the Box》,以及那些装满稻穗、竹编的盲盒教具。同样,数学组基于学校百年古树——紫薇,“如何让古树走进学生生活”的困惑,开发出《花伴》校本教材,学生用数学知识了解古树花期,用标杆测量古树高度,该成果在2024年遂潼两地首届校本课程展示活动中受到好评。
近三年来,学校主持完成区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个,在研区级课题1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课题研究带动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学校科研主任指着一排档案盒说:“这里装的不仅是论文,更是青年教师们从课堂里长出来的智慧。”
暮色中的古溪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仍活跃着年轻教师的身影,他们在为新课堂积累素材,宣传栏上清晰标注着每位青年教师的成长坐标。
这所乡村小学用系统化教研机制破解了教师成长难题:青蓝工程提供根系滋养,三级教研整合多方资源,赛事平台锻造精兵强将,科研深耕孕育累累硕果。当青年教师群体如新竹般在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荣光,更是乡村教育薪火相传的生动答卷。(何珊珊 向进红 叶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