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7月4日电(夏金龙)地处重庆主城近郊的璧山区拥有34.3万亩璧北蔬菜基地,是保障城市“菜篮子”的重要产区。然而,在规模化、专业化蔬菜生产的同时,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氮磷过度排放,对璧北河水质构成威胁。面对“保供菜”与“保水质”的双重挑战,璧山区近年来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系统治理的路径,努力守护“菜篮子”的绿色底色。
长期以来,蔬菜种植中凭经验施肥的现象普遍存在。2023年,由璧山区生态环境局主导,重庆飞扬测控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联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实施的璧山区农业面源污染试点监测项目(蔬菜)正式落地。该项目在伟正蔬菜种植基地等300亩试验田布设了25个监测点位,覆盖农田径流、沟渠、土壤及璧北河干支流,重点追踪总氮、总磷迁移规律。
项目监测发现,该区域施肥后若遇强降雨,田块径流中总氮浓度峰值可达相关限值的3倍以上。针对国内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普遍存在的系统性不足、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该项目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开展了精细化监测实践。更关键的是,项目组首次提出了适用于璧山区域特点的种植业(蔬菜)面源污染物排放限值参考:总氮每公顷年排放量18.78公斤,总磷每公顷年排放量5.9公斤,并划分高、低排放季实施动态管控标准。
“过去农业污染‘说不清、管不住’,现在有了数据标尺,治理就能对症下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廖敦秀表示。监测数据为精准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璧山区采取“堵疏结合”的综合治理路径。在田间地头,传统的排水沟被改造为“生态滤床”,分段种植鸢尾、美人蕉、伞草等吸附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有效拦截、消纳径流中的氮磷污染物,兼具排洪、净化与景观功能。在生产端,大力推广“尾菜有机肥菜田”循环模式,将菜叶藤蔓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生物炭基肥,可替代25%的化学肥料,既消纳废弃物又提升土壤有机质,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蔬菜品质。
“技术落地,关键要让农民看到实惠。”廖敦秀强调。项目组结合璧山实际,系统提出了涵盖减肥减药、边坡防护、生态沟渠分级阻控、人工湿地建设、水生生物净化、尾菜资源化利用等6个方面的16条技术建议,正逐步推广。
璧山区的探索正从试点走向制度化。2024年,项目组编制的《璧山区种植业(蔬菜)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璧山区种植业(蔬菜)面源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定指南》《蔬菜基地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作为团体标准通过审定,成为重庆市首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防治团体标准。下一步,璧山区将积极推动标准落地实施,赋能生态环境、农业等执法部门,对超标排放行为实施刚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