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球,使点劲儿!”
“谁丢一颗球,一会就单兵防守一组!”
7月5日下午3点,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内,女排队员们手掌击球的声音清脆响亮,现场不时响起主教练刘懿的“吼声”,助理教练陶冬妮也一脸严肃,拿着战术板记录着队员技战术的不足。
在5月举行的重庆市2025年大学生排球比赛中,重庆工商大学女排队荣获女子丙组(高水平及体育专业学生)冠军,取得重庆市排球比赛“30连冠”(涵盖大学生比赛、市运会)。
重庆工商大学这所并不以体育见长的财经类大学,女子排球队建队27年来,却拿下了“30连冠”。她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建队之初只有6名队员,没有替补,打比赛受伤也必须咬牙坚持
骄阳高照,大地炙热。煤渣铺就的田径场边,时不时扬起呛人的灰尘。6个身着浅蓝色运动服的女孩,双手上下叠放,眼神紧盯空中翻飞的排球,努力托住每一次的来球。
这是1998年9月秋季开学时刚组建的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前身)女子排球队在户外训练的场景。
重庆商学院为何会成立排球队?
“当时各所高校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校领导认为,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就让我负责筹建女排队伍。”首任女排主教练、今年已经70岁的张新中道出了其中原委。
建队之初,硬件、软件几乎为零。“那时候,学校没有专门的体育馆,更别说空调训练房,各种条件可谓‘一穷二白’。”如今已留校任教的首届队员严艳说,她和另外5名队员就是在学校的田径场边,或者水泥地的篮球场上训练,每天至少两个半小时。
“没有杠铃等器材,在进行体能和爆发力训练的时候,我们就两人一组,一名队员骑在另外一名队员肩上,承重队员反复下蹲、起身,大家称这是‘人力杠铃’。或者大家一起来回跑梯坎,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她笑着说。
首届队员只招了6个人,连替补都没有,遇到打比赛,张新中的用人和排兵布阵就显得“捉襟见肘”:“赛前我总是一遍遍地和姑娘们强调,尽量不要受伤,哪怕是受伤了,也必须咬牙坚持!”在组队两个月之后的1998年11月,她们参加了重庆市“山城杯”女排比赛,获得冠军。
烈日下的奔跑、暮色中的扣球,姑娘们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这支白手起家的队伍迅速成长,自此也开启了“连冠”的步伐。
“打不死”“不服输”,哪怕开局落后,也总是能够打回来
5日下午的训练结束后,现任女排队长田秀权找了个角落坐下来,慢慢解开手腕上和脚踝处打的绷带,她的手上练出了厚厚的茧子。
田秀权显得成熟稳重。她说,既然加入女排,选择了这条路,哭着也要走下去。“不怕苦,不怕累”和拼搏、团结、顽强的基调,从建队之初就已经成为学校女排的精神内核,并一直延续至今。才进队时,老队员就和她们讲第一届队员在场上顽强拼搏的故事——
赛前与男排队的练习赛中,主力二传严艳意外扭伤脚踝,肿得像个萝卜,第二天的比赛,她打着厚厚的绷带上场;队员杨佳妮头天晚上还在感冒发烧输液,第二天一早准时出现在比赛场地……
“日常训练从来不是为了某一次比赛去准备的,而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过程。”2019年,从张新中手里接过“教鞭”,刘懿心里很清楚,要保持“连冠”荣誉,需要一代代排球人的努力和传承,得靠后天努力,要花时间、下功夫。这些年来,女排队员们每天至少保持两个半小时的训练,风雨无阻。
“重庆工商大学这支女排队伍,队员们个子不高,看起来也不怎么强,但就是‘打不死’。”不少对手球员和教练这样评价她们。还有的说,“你们的队员单独拎出来,个人技术可能还不如我们,但作为一个团队,你们有‘一股绳’的凝聚力。”
“哪怕有时候开局我们落后,但是队员们总是能够打回来。”田秀权说,“打不死”和“不服输”,是重庆工商大学女排最大的特点,这也是队员的底气和自信。
2010年10月,重庆工商大学女排和当时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过招”。虽然实力和对方差很大一截,但是赛后郎平也对这支高校女排队伍的水平赞不绝口。
女排队有了“粉丝”,激励更多师生为梦想而拼搏
走在校园里,女排队员们经常被其他院系的同学认出来,有了自己的“粉丝”。在学校体育馆的比赛,每次都是观众爆棚,还有同学会打听她们外出比赛的时间,辗转到其他学校为她们加油。
20多年来,重庆工商大学女排队已输送出135名队员。因为有“冠军”荣誉的加持,加上队员长期训练和比赛,身体素质好、抗压能力强,成了用人单位争相招聘的“抢手”人才。
从1998年首次夺冠,到如今实现“30连冠”,一代代女排姑娘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如今,学校在积极调整招生渠道,申请运动训练新专业,培养梯队人才,另一方面继续在学校发掘优秀的苗子,辅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力争再创佳绩。学校还发出了向女子排球队学习的倡议,让“女排精神”激励更多师生为梦想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