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稻秆编蝴蝶,全家数星星:乡村找到流量新密码-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7/08 17:54:10
来源:半月谈

半月谈丨稻秆编蝴蝶,全家数星星:乡村找到流量新密码

字体:

  半月谈记者 孙仁斌 王 莹 丁非白 李晓婷

  清澈见底的河流、郁郁葱葱的竹林,用稻秆编一只蝴蝶、枕着稻香数星星……当城市居民寻求逃离拥挤的人群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时,乡村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舒缓的节奏。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超7亿。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乡村知名度的重要力量。

 从“小众打卡”到“大众刚需”

  晚风轻拂稻田,掀起层层绿浪。夜幕降临时,游客王女士一家躺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星禾院里”民宿的恬静院落中,耳边是此起彼伏的虫鸣,眼前是璀璨星河与田野灯影交织的画卷。“孩子用稻秆编了只蝴蝶,晚上一家人一起数星星,这样的体验太特别了!”她感慨道。

  这座被称为“藏在田园间的治愈乌托邦”的民宿,正成为沈阳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星禾院里”民宿主理人兰玉明说,端午假期前一周,房间已被预订一空,“许多客人点名要体验田园手作和夜间观星”。

  5月2日,小朋友在辽宁沈阳沈北新区“星禾院里”民宿的庭院里玩耍 潘昱龙 摄

  今年以来,乡村旅游的热度持续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

  从湿地观鸟到星空露营,从古法农耕到低空翱翔,一场场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潮流的乡村旅游盛宴次第上演。在辽宁沈阳,从沈北新区的“寻己民宿”美学空间,到康平卧龙湖畔的银河营地,30余处特色民宿如珍珠散落于乡野;在朝阳市朝阳县西五家子乡,树龄上千年的“夫妻桑”、晚清时期的举人故居、从北京传至当地的牡丹花海等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锦州凌海,“惊喜露营季”为游客搭建了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桥梁,夜晚,游客们围坐在篝火旁,听着村民讲述古老的故事……

  数据显示,全国搜索热度Top20乡村不仅有浙江余村、安徽宏村、江西篁岭村等中东部地区村庄,也有四川明月村、贵州肇兴侗寨、甘肃扎尕那等西部地区村庄。

  这些受国内游客追捧的僻静之地,还成为国际游客梦寐以求的去处。在重庆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莓果飘香,干净整洁的院落点缀于群山之间,一批越南游客手提竹篮,在草莓基地体验农事采摘的乐趣。

  柳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付筱芸感慨:“以往外国游客来中国主要是去城市,如今一些人更愿意到乡村体验不一样的风情。”今年以来,柳荫镇已接待国内外团队超80个,游客突破2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超6000名,仅4个草莓园就带动村民增收约20万元。

  在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来自海外的乡村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了71%。截至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到15个,位列世界第一。昔日的小众旅游选择,如今已成为大众出游的刚需。

  乡村游“吸粉”的密码

  乡村游究竟有着怎样的“吸粉”魅力?答案就藏在生态、文化与休闲的深度融合之中。

  生态之美,是乡村游的天然底色——

  每到春季,鸭绿江畔的辽宁丹东宽甸河口村万亩桃林粉霞漫卷,这个边境村落因连续举办19届“宽甸河口桃花季”蜚声全国。河口村是我国种植燕红桃最北的地方,全村燕红桃种植面积达15000亩。漫山遍野桃花盛开,与碧波荡漾的鸭绿江相映妖娆,河口村因此赢得了“桃花岛”的美誉。今年桃花节期间,当地民宿预订率达95%,部分高品质民宿出现“一房难求”的火爆景象。

  重庆柳荫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打造观赏性农业基地和水果采摘园。越南游客Nguyen Mai Anh惊叹:“这里的乡村既有现代化的便利,又有自然的惬意,颠覆了我对中国农村的想象!”

  文化底蕴,是乡村游的灵魂所在——

  一场沉浸式情景剧正在重庆忠县忠州巷子上演,扮演忠州刺史白居易的演员身着汉服,重现千年前忠州繁华的市井生活。忠县“忠文化”源远流长,唐太宗赐名忠州,客居此地的白居易留下诸多动人诗篇。近年来,忠县不断发掘“沉睡”的文化遗产,打造“忠州八景”文旅IP,带动乡村游持续火热。

  在辽宁盘锦大洼区西安镇小亮沟,具有350余年历史的小亮沟苇编工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泰国留学生李文龙惊叹不已,他甚至想将这样的非遗传承经验带回泰国。文化的注入,让乡村游不再只是简单观光,而是一场深度文化体验之旅。

  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契合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催生了人们暂时“逃离都市”的心理需求,驱使人们回归自然,寻求慢节奏的田园体验。而乡村的生态环境、农耕体验、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差异化内容,恰好契合了人们追求个性化、沉浸式旅行的趋势。

  游客在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一处民宿喝茶休闲 臧东明 摄

  在沈阳沈北新区,白天,游客可以在“稻梦空间”的田间参与插秧研学;傍晚,“稻梦小镇”民宿将稻田化作露天剧场,稻田与星河相接,传统与现代交融。游客张建在朋友圈中写道:“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土地的呼吸和文化的脉动——乡村振兴的诗意,就在转身处。”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强力支撑

  乡村游的火爆绝非偶然,背后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强力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加强乡村旅游新形象建设,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品质。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夏日里,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新城子村内的各个“农家乐”客流不断,充满欢声笑语,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交通是村民们最大的心病,“上哪儿都远,村里的特产运不出去”。

  为了给全县乡亲修好这条振兴之路,县里以平均每年新建130公里的速度全力推进,困住村民的泥泞路得到彻底改观,并由窄变宽,由“通”向“好”。“有了好路,城里来旅游度假的人就多了,累是累了点,但心里高兴啊。”村民朱兴林指着眼前宽敞平坦的村路高兴地说。

  促进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活力。各地大力促进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带来的人流和消费让闲置的农舍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民宿管家、导游到手工艺制作,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凭借桃花季优势,宽甸农家乐实现长足发展。目前,河口村已拥有126家农家乐,形成规模化接待能力,其中最大单日接待量达8700人次,直接带来3000个就业岗位。村民李全的农家院从最初3间客房扩展至15间,年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25万元。“以前卖桃子,现在卖风景,连腌辣白菜的手艺都能变现。”李全说。

  人才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各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在乡村旅游领域,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文创人才、手工艺人等纷纷投身其中。

  全国旅游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吕君认为,政府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打造特色小镇和精品民宿,极大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人才凭借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中国乡村的“诗和远方”将更加美好。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