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蹲点丨“和雅苑”:小区里藏着幸福生活的甜-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7/09 08:56:45
来源:重庆日报

一线蹲点丨“和雅苑”:小区里藏着幸福生活的甜

字体:

7月8日,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和雅苑小区,老人们在院子里休息,不时有居民拎着刚买的菜从路旁经过。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7月8日一早,记者顺着渝中区华福巷的梯步往下走,转角处豁然开阔,“和雅苑”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从小区大门口向里望去,几位老人正在空地上打太极拳,穿着条纹长裙的阿姨拎着滴着水珠的鲜鱼从旁经过,笑着跟老人打招呼:“张叔,今天太极打得行云流水哦!”

  和雅苑既是个老小区,也是个新小区。说它是老小区,是因为小区内的大多数楼栋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它是新小区,则是因为“和雅苑”这个名字仅用了两年多——2022年起,渝中区对华福巷48—51号、枣子岚垭57号、59号、60号、61号、62号、63号、64号进行了改造,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增加了健身设施,让这个典型老旧小区实现了美丽蜕变。居民们十分高兴,共同为新小区取名为“和雅苑”,曾经冷冰冰的门牌号有了温度。

  30多年房龄的老楼,藏着爬不完的坡

  和雅苑地处渝中区大溪沟人和街和红球坝两个社区之间,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山城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是没见过改造前的样子哦。”小区居民胡玲抬手往坡上指,“40多度的陡坡,爬一段就气喘吁吁。”

  胡玲的家就在最陡的那段坡上。十几年前她卖掉人和街的房子搬来,每天出门得先下十几级歪歪扭扭的石阶,再爬30多级40度的陡坡。“夏天爬一趟,汗能把衣服浸透3次。”她边说边比划,手在膝盖处停住——2019年夏天,她就是在这坡上摔了一跤,膝盖肿得像馒头。那一年,她和老公一凑够首付,就赶紧买了套新商品房,打算搬走。

  大溪沟街道副主任熊清对这些坡坎的熟悉度,不亚于自家客厅,“这些可都是30多年的老房子了。”她拍了拍修缮后的墙面感慨道,改造前,房屋外立面的墙皮说掉就掉,地下管网更是经常堵塞,一下暴雨,一二楼的住户就经常返水。

  2022年,红球坝片区—枣子岚垭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启动,熊清和同事们围坐一起,反复推敲改造方案。

  消息一出,小区沸腾了。“辖区80%以上的居民都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熊清回忆道,“我们做民意调查,八九十岁的周婆婆攥着我的手说,‘熊主任,我走不动了,就想有生之年看一眼亮堂的家’,那天办公室的灯,亮到了后半夜。”

  “三师”驻场,把图纸画在居民的心坎上

  老旧小区改造就像一场复杂的外科手术,大溪沟街道发挥辖区重庆市设计院的资源优势,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三师”团队请进小区,深度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全过程。

  “付老师,这堵墙能不能拆哦?”居民胡志英守在前来勘测的项目主创设计师付逸身旁看了3天,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我就喜欢到大溪沟去买菜,以前院墙挡着,每次都得绕好大一段路……”付逸默默记下需求,后来的设计方案中,院墙被拆除,再用钢构搭个轻巧的楼梯,居民出行至少能节约200米。

  “我们五六个人负责施工设计,那段时间几乎是随叫随到,前期方案就改了好几遍。”付逸告诉记者,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而是天天泡在社区里,蹲在斑驳的墙根测绘走线,踩着楼梯上下摸排,甚至是和纳凉的大爷大妈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改造需求,把社区的疑难杂症摸了个透。

  这让改造的“手术”既精准又精巧:堵塞的管网换掉了,雨棚换成防火材质,堡坎边加了枣红色护栏。最妙的是,团队还“见缝插针”地在两栋楼的中间区域装上健身器材,在拆掉的院墙位置摆上石桌石凳,连楼梯转角都嵌了小花盆。“你看这健身角,”熊清指着一组崭新的器械,“以前是堆垃圾的死角,现在大家每天来练太极推手,说比公园还方便。”

  从“想搬走”到“不想走”,“新小区”安全又美丽

  2023年,小区改造进展得如火如荼,更名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年秋天,人和街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召开议事会,为改造后的小区征集名字。

  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捏着写满名字的纸条。“叫‘和福人家’嘛,图个吉利!”“我觉得‘巴蜀佳苑’好,挨着名校。”

  年近八旬的王庆华颤巍巍站起来,手里的纸条被捏得发皱:“我提个‘和雅苑’——‘和’是人和街的和,‘雅’是书香雅趣,‘苑’就是居民的幸福家园。”

  话音刚落,大家纷纷伸出大拇指点赞。最终经过投票,“和雅苑”成为了小区的新名字。

  王庆华在这片坡上住了70来年,她记得以前电线像蜘蛛网缠在半空,晾衣绳上的床单能扫到行人的头。“现在你看,”她指着头顶整齐的线槽,又指向步道上的彩绘墙,“晚上路灯亮起来,影子投在墙上,像在看动画片。”

  胡玲的新房钥匙被放进了抽屉里。那天她试着从新修的步道走,十来分钟就到了人和街轻轨站——比以前节省了一半时间,“我跟老公说,不搬了,这儿的坡坡坎坎,住着踏实。”

  熊清最近总收到居民的“提醒”:“熊主任,钢制楼梯有点响,能不能铺层胶垫?”“附近停车位不够,能不能划几个临时的?”她的笔记本上,新的需求清单又记了半页。

  “民生这事儿,哪有完成时?”熊清望着炙热的阳光,“就像这坡上的树,得慢慢长,才会越来越茂盛。”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