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少年AI素质提升实践服务团走进江津区白沙镇土地村,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传承兵工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子与3位老兵展开了一场跨越七十余载的对话,聆听了一堂生动的“校外思政课”。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少年AI素质提升实践服务团采访老兵。
“那会儿想着身后的阵地,就忘了饿、忘了怕。”“电话线就是生命线,老兵手把手教我接线,一句‘别慌,跟着学’,让我在战场上扎了根。”92岁的炮兵朱广全、93岁的步兵李兴林、93岁的通信兵游忠敏三位耄耋老人回顾烽火岁月,将炮火中坚守的故事转化为传承的“精神密码”讲述给孩子们听,让围坐的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子们为之震撼,并表明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国家强了,中国青年要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朱爷爷回忆当年冲锋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实验室里攻坚算法的场景。”实践团团长陈超说,团队前段时间调试一个课程设计的模型,连续一周熬到凌晨,好几次想放弃,听完老人的故事才明白科研的“上甘岭”,就得靠这股不服输的劲儿。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陈世强,对李兴林老人的“保密经”格外触动。“老人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这和我们保护数据安全的准则一模一样。”她透露,回校后要把老人的故事搬进学院的“数据安全讲堂”,让“忠诚守密”成为每位计算机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游爷爷说的‘老兵带新兵’,我们学院一直在做!”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小张难掩激动。他所在的科创团队,研究生带本科生搞科研,就像“老兵带新兵”式的传帮带,并且最近正在攻关的智慧农业监测技术,正是想帮土地村这样的乡村用科技增收。“这就是我们这代人对‘家国情怀’的回答。”他表示。
“以前觉得信仰很抽象,现在懂了就是朱爷爷不放下炮弹的坚守;李爷爷不泄露秘密的忠诚;游爷爷不放弃线路的执着。”实践团的学生党员夏诗韵总结说,这场校外思政对话更让他们明白,青春的方向就藏在老兵们走过的信仰路上。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少年AI素质提升实践服务团合影。
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始终以“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为精神根脉,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正是计算机学院以红芯党建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通过走出校园,将红色育人场域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让计算机学子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在田间地头感悟“青春建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