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杨仕彦 赵佳乐
拿起锄头,他是田间劳作的农民;拿起刻刀,他是綦江农民版画创作者。
今年46岁的刘芹佛,是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农民版画协会会长。2017年,他参加了一场免费农民版画培训后,就开始进行版画创作。如今,他不光在木板上创作版画,还用石头代替木板,将石头打磨成一件件艺术品。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特色产业壮大、乡村旅游兴起……农民生活的变迁,都被他“绘”进一幅幅画作中。他的工作室成了一座流动的乡村博物馆。
锄头是生活,刻刀是热爱
綦江农民版画起源于明清年间的木版年画,其创作步骤是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案,再拓印在纸上,是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刘芹佛来说,锄头是他的生活,刻刀是他的热爱。耕耘于乡村文化的沃土,刘芹佛收获着精彩的跨界人生。
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院收藏的20世纪80年代版画作品原版 赵佳乐 摄
刘芹佛:在我们綦江,很多农民不光会使锄头,还会耍刻刀、画版画。我白天做完活路,就想赶紧回家,拿起刻刀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刻在木板上,再添上色彩。版画里的山就是我们綦江的山,版画里的水就是我们綦江的水,版画里的人就是我们綦江的人。
我打小就喜欢美术。那时候村里条件有限,我就拿泥巴捏各种各样的物品,用木棍在土地上绘出各种图案。我们农民没有学过专业的绘画技巧,创作出的作品往往不讲章法、不拘一格。那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这种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风格能被那么多人喜爱。
2017年,刘芹佛终于找到了施展绘画才能的正途。那年夏天,东溪镇举办农民版画培训班,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刘芹佛第一时间就去报了名。
刘芹佛:讲课的是市里来的画家李毅力老师,他讲课风趣幽默,浅显易懂。虽然我从来没有学过版画,但经过李老师的指导,上手特别快。我第一次创作版画就得到了李老师的夸奖,他说我们的画作灵感多来源于农村真实生活场景,感情真挚、质朴单纯、贴近生活,很多学院派画家都做不到这一点。
綦江农民版画院的刘月老师送了我一套她创作的十二生肖木刻板,供我学习临摹。我把这套木刻板视为珍宝,反复研究后,又按照刻板的尺寸重新刻了一套,反复拓印学习。
同样是这一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我牵头创办了东溪镇农民版画合作社,组织20名镇上的绘画爱好者创作版画,为镇上居民提供免费版画教学。
从“木刻刀”到“石刻刀”
刘芹佛:几年前的一天,我本来准备在网上买一套木刻刀,可收到货才发现,我误把木刻刀买成了石刻刀。本来我是想退货的,但转念一想,既然已经买错了,何不就用这几把石刻刀刻石头试试呢?
重庆东溪美术馆展出的农民版画作品 陈青冰 摄
我们綦江盐马古道旁的丹溪河畔有很多鹅卵石,这些石头形状各异,表面光滑圆润,我觉得只要稍加修饰就是很不错的艺术品。我捡了几块鹅卵石回家,尝试着将版画图案搬到鹅卵石上。然而,木刻与石刻因材质差异,雕刻的技法完全不同。经过反反复复练习后,我初步掌握了石刻技巧,感觉石刻更有挑战性,也很有趣。
学会了石刻技术,但刻什么又成了难题,照搬版画图案是不行的。后来我发现,其实綦江农民版画的“根”就是古代先民用工具在坚韧的石壁上创作的岩画。顺着这个思路,我开始研究綦江岩画,东溪镇福林河边七孔子岩墓里的石刻画,以及东溪南华宫、万天宫等古建筑上的木雕刻画都成了我研究学习的对象。我学习古人的绘画风格、雕刻手法,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古镇元素的抽象变形画,再把这些画刻在鹅卵石上。
抽象画在纯天然的鹅卵石上显得古朴粗犷,仿佛是从远古穿越而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肖力看了刘芹佛的石刻后大加赞赏,他指导道:“刻得不要太像,太像了就僵硬了。形似、抽象、粗犷更能展现石刻艺术的魅力。”
刘芹佛:我还利用鹅卵石的天然形状,将中间挖空,再根据鹅卵石的纹样配上不同的图案或文字。我打造了各式各样的实用工具,比如书简、茶具、砚盘等物件。最开始,我把这些鹅卵石物件摆放在画桌和展览架上,只是为了装饰版画作品。没想到,游客不仅对石刻作品感兴趣,还愿意花钱买走,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觉得进一步弘扬农民版画,完全可以采用不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
綦江农民:人生因版画而改变
刘芹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去做,付出了就会有回报。近年来,我们綦江的农民版画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大放异彩,已经有1500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很多綦江农民版画家还应邀赴美国、日本等国家交流、展出作品。
越来越多农民的人生因版画而改变。刘芹佛也时不时“客串”老师,参加版画进村镇活动,筛选、培养有潜力的农民版画家。如今,綦江区小学、初中、高中均开设了版画课,刘芹佛每年指导学生创作版画作品3万余件,使綦江农民版画薪火相传。
刘芹佛:目前,我正在思考,如何让綦江农民版画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我会努力挖掘藏品内涵,寻找农民版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点,推出茶具、抱枕、文化衫等文创产品,让更多人走近农民版画,认识农民版画,爱上农民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