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居民在树荫下乘凉。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7月1日清晨,南岸区南湖公园内,69岁的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居民魏茹萍在百年黄葛树的浓荫下唱歌,身后几位老街坊拉着二胡伴奏,环形座椅上坐满街坊邻居,树影婆娑间欢声笑语不断。
就在不久前,这两棵黄葛树下还是裸露的泥泞地,常年“晴天扬尘、雨天成潭”,居民避之不及。得益于社区党建品牌“三益南湖 N+联盟”的联动聚合效应,如今泥泞地变身150平方米的休闲天地。
不仅仅是南湖社区,重庆众多基层党组织都在积极探索,以特色党建“绣花针”穿起多元治理线,于末梢精准发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从化解物业纠纷到破解充电难题,从联动校地资源到赋能商圈发展,一个个鲜活的特色党建品牌,汇聚起基层善治的磅礴力量。
【南岸·同心圆】
“四出”行动聚民力 泥泞地变百姓舞台
“这里就是我们的百姓舞台!”站在荫凉地的魏茹萍指着周围进行晨练的街坊邻居,笑得一脸灿烂。几个年轻人还举着手机直播这热闹的场景。
“之前居民要求整治这块‘泥凼凼’的呼声特别强烈。我们六村一支部的党员还实地查访过,确定这真是个民生痛点。”南湖社区党委书记余建记得,在社区两委专题会议上,列席的六村一支部书记陈能立态度有些强硬:“群众期盼的事,联盟必须办成!”
这个“联盟”,就是点燃社区治理星火的党建品牌“三益南湖 N+联盟”。余建介绍称,“三益南湖 N+联盟”以党建为轴心,串联28家辖区单位,构筑起由党员提议、社区党委搭台、联盟多元力量共筑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改造两棵树下空间的议题被纳入联盟议程后,基层党建的聚合效应开始显现。社区公益站精心包装项目,成功申请到南岸区民泰社区发展基金6.5万元启动资金。一场出资、出智、出力、出席的“四出”行动随即展开——
“设计应该兼顾遮阴和活动需求。”善于观察的陈能立仔细查看图纸后提出建议,休闲平台因此添置了环形座椅阵列。
在社区号召下,花园路街道城镇规建岗位的专业人才主动贡献土木工程智慧;街道、西计医院、爱尔眼科医院与社区公益站共同补足了资金缺口;施工期间,居民自发劝导绕行并监督质量;项目落成时,各方代表齐聚剪彩。
听到居民们不约而同将这方天地唤作“同心圆”时,陈能立感到欣慰:“这名字起到心坎上了,说出了我们党群同心、共建家园的心声!”
如今,“同心圆”广场的防滑透水地砖彻底终结了泥泞、扬尘的历史,环形座椅成为居民休憩、交流、活动的好去处。小广场更化身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闪亮舞台:每月一次“黄葛树下享读南湖”飘散书香,“三益南湖大家唱”歌声嘹亮;每周“小扣子课堂”呵护成长;义诊、义剪、义卖等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从“泥凼凼”到社区乐园,余建认为,方寸之间的精彩蝶变,正是“三益南湖 N+联盟”以党建为轴心,精妙串联资源、聚合多元力量所绘就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江津·福管家】
“三讲说三理”融坚冰 物业费“拉锯战”终落幕
6月26日,江津区双福街道福城中央小区,崭新的防水层在门市屋檐下闪着微光,吴女士仔细检查着每一处接缝,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雨水沿着门楣长年渗漏,空置门面玻璃上贴着“招租”褪色告示,部分业主因为漏水问题未解决拒交物业费,各方闹得脸红脖子粗。
看似普通的物业纠纷,折射出双福街道的城市治理困境。作为江津区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30万常住人口散布在105个小区、87个物业管理区域,55家物业企业服务水准参差不齐。
“小区多、商业多、人口结构复杂,物业纠纷近年来成了基层治理的头号难题。”双福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当吴女士因门市漏水拒缴5万余元物业费时,物业公司又因大修基金申请受阻而无法施工,矛盾如乱麻般越缠越紧。
转机出现在几个月前——双福街道党工委联合江津区法院创新打造“福管家—红岩先锋物业”党建品牌,“福管家”调解室的专职调解员江泽忠开始介入这场持续多年的拉锯战。江泽忠并未急于评判是非,而是带着双方先到现场“看一看”。潮湿的墙面、斑驳的门框不仅是纠纷证据,更是触动各方心境、破解困局的钥匙。
“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更要找到双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江泽忠回忆,经过两轮耐心协调,最终提出新方案:物业公司垫付维修资金先行施工,吴女士则分期结清欠款。两个月后防水工程圆满完工,积压多年的坚冰终于消融。
此次成功调解,成为“福管家—红岩先锋物业”党建品牌的生动实践。这一品牌以党建为引领,以辖区协会为载体,率先成立双福街道物业协会党支部,构建起独特的“三讲说三理”调解机制:以邻里温情融化隔阂(讲情理),用专业方案破解症结(讲道理),靠司法权威保障履行(讲法理)。
数据见证了这一品牌的分量:截至今年6月,“福管家”累计化解物业纠纷317件,催缴物业费近300万元,其创新模式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如今,双福街道105个小区与商业体星罗棋布着“福管家”微调室,机关干部下沉网格、志愿者穿行楼栋,将家长里短的矛盾消弭在萌芽阶段。
当记者回访吴女士的门市时,她正忙着布置新租客的店面:“从前漏水像心里扎着刺,现在‘福管家’把这根刺拔了!”
【北碚·校地同心】
“四共同治”拆“飞线” 老社区安上充电桩
6月24日,北碚区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南社区内,退休党员方欣的手机突然振动,屏幕上跳出一条消息:“充电桩电压测试正常,明日启用!”她将消息转发到各个网格群,16个微信群瞬间被笑脸表情刷屏。
这个拥有75栋老旧住宅的高校社区,最老的楼龄达60年。西南大学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镜指着黄树村老楼回忆,过去楼上住户给电动车充电不方便,就将自家电线从楼上窗户牵下来,密密麻麻的“飞线”垂下,居民们自嘲“头顶挂炸弹”:“可教职工宿舍用电归学校管,社区想整治却使不上力。”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恰逢北碚区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肖丹教授到社区参加活动。听闻居民困扰,她连夜撰写代表建议,多渠道奔走呼吁,为安装充电桩项目按下加速键。
4月11日,社区“吹哨”声响——北碚区消防支队、天生街道、西南大学保卫处等8家共建单位聚在一起,召开了首场联席会议。“谁安装?谁监管?触电谁负责?”校方代表抛出难题。
连珠炮似的疑问让会场陷入短暂沉寂,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权责清晰的解决方案。最终各方共同破题——天生街道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负责安装,协调社区居委会担纲监管;学校拍板提供6处场地并按民用电价供电;选址过程遇到一楼有住户反对改建,方欣穿着党员红马甲上门协调,向对方讲解充电桩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承诺避开住户家的窗户。经过三次促膝长谈后,住户终于点头同意。
5月7日施工队进场时,西南大学志愿者戴上红袖标,在工地周边引导人流;肖丹带着学生翻译设备英文说明书,校地同心共治的场景令人振奋。
作为典型的高校型社区,西南大学南社区立足毗邻西南大学的区位优势,以“校地同心·四共同治”(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居民共情)为引擎,不断深化“党建统领·网格治理”。三年来,社区联合大学职能部门和391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解决1496件民生诉求。
如今南社区各楼宇间,曾如蛛网般垂落的40多条“飞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6处崭新的充电区、60个充电接口。站在充电区前,李镜细数“校地同心·四共同治”密码:“没有组织共建,难聚八方才智;没有资源共享,场地用电都是空谈;没有居民共情,调解要耗半年;没有活动共联,长效监管就缺了生力军。”
【沙坪坝·益企向未来】
站企“共舞”引客来 “益企热线”聚民心
沙坪坝高铁站所在的渝碚路街道,6000余个经营主体在此扎根。三峡广场单日10万人次的客流量,让“企业服务专班”成员时刻绷紧心弦。“这里不是冰冷的水泥地,而是城市递给世界的名片。”站东路社区党委书记向春燕说,如何让党建品牌引领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党组织一直在努力探索。基于“站企共舞”“央地合作”创建的“益企向未来”党建品牌,就是成果之一。
去年此时,向春燕还在为高铁站下穿道设有垃圾中转站,散发的异味影响游客体验的问题绞尽脑汁。在“益企向未来”专项行动中,街道“企业服务专班”联合龙湖金沙天街反复勘测,硬是在寸土寸金的商圈挤出空间,将臭气源迁移到远离商场的地方。
“现在游客出站先闻到的是咖啡香,再不是垃圾味了。”车站保洁主管老赵的笑声里带着如释重负。
向春燕的记事本里写满这样的“破局记”:商户咨询换招牌,她当场连线审批部门规划“跑一次”流程;年轻店员渴望文娱活动,三天后“亲子心理课堂”就得到落实;双职工家庭孩子暑期看护难,社区托护班化解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从新手书记到商户口中的“百事通”,向春燕的手机成了24小时“益企热线”。这份真诚换来30余家辖区单位的鼎力相助——电信公司铺设智慧商圈光纤,图书馆开设企业书屋,律所提供公益法援,三所高校输送青春力量,共同编织起“社区+社会+社工+高校+志愿者”的联动网络。
走进三峡广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益企学”课堂传来少数民族商户字正腔圆的汉语跟读。隔壁“益企谈”圆桌会上,餐饮店主们埋头记录纾困政策。走廊尽头的“益企行”招聘展板前,川外学生刘颖穿着志愿者红马甲分享心得:“在高铁站服务旅客两个月,比过去几年学的沟通技巧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