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卫生院,一位依靠双拐行走的医生是当地居民心中可靠的“医”靠。身患截瘫的李秋甫医生,自2018年入职以来,以扎实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坚守基层医疗一线7年,累计接诊患者3.5万人次,参加各类义诊100余次,用坚韧和仁心在乡野间书写着动人的医者故事,并获评2025年第一季度“大足好人”称号。
李秋甫正在看诊。
7月12日清晨,国梁镇卫生院中医馆门前已排起长队。赶场日总是格外忙碌。不到8点,李秋甫已拄着双拐准时出现在诊室。刚一落座,患者便围了上来。“不要着急,叔叔,心情要放松,慢性病要慢慢调理!”把脉、问诊、开方……整个上午,李秋甫几乎没有起身,只在10点半抽空上楼完成住院部查房工作。这样的忙碌,对李秋甫而言是常态。
今年32岁的李秋甫,成长于重庆黔江,自幼便怀揣着学医梦想。然而,命运在他求学路上设下了巨大障碍。初中起,他的下肢开始出现无力症状,高中时被确诊为截瘫。面对“世界性难题”的现实,年轻的李秋甫经历了惊恐与挣扎,最终选择了接受与释然。“既然改变不了,那就只有接受,一旦选择接受了,其实也就释然了。”他回忆道。
病痛未能浇灭他的梦想。2011年,李秋甫凭借顽强毅力考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在师友的帮助下,他克服身体不便,于2016年顺利完成学业。毕业后,他又跟随老中医潜心学习两年,精进医术。2018年,他入职国梁镇卫生院,正式开启医生生涯。
工作中,李秋甫从未因身体原因要求特殊照顾,反而主动承担起下村义诊的重任。他专业细致、耐心亲切的诊疗风格,赢得了当地及周边地区患者的认可,诊室前常常“打挤”。“李医生看病很细心,我和老伴吃他开的药有效果。”患有肺气肿的国梁镇边桥村村民周恩厚(化名)夫妇是李秋甫门诊的“老熟人”。铜梁区侣俸镇妙明村的何德会(化名)也长期找他看病:“就是太打挤了。”
在李秋甫的诊室抽屉里,常年备着一个特殊的“小金库”——约100元零钱。“有些病人过来,身上没带够钱,放点零钱在抽屉,可以帮他们先垫付。”他解释道。他还针对农村常见病,努力制定经济便捷的诊疗方案,力求让村民“花小钱治大病”。不过,这位好脾气的医生也有“凶”的时候——面对不遵医嘱的患者,他会严厉提醒,只为引起他们对病情的足够重视。
看到患者病情好转,是李秋甫最大的欣慰,也是他不断学习的动力。他每年都会购买医学书籍,追踪前沿知识。虽然渴望外出进修提升,但因放不下信赖他的患者,他一次次选择了留下。“我既是医生也是病人,一路走来,我也受到很多的关心和帮助。今后,我希望帮助更多病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李秋甫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七年来,那副双拐,不仅支撑着他行走,更丈量着一位基层医生的责任与担当,守护着万千乡邻的生命健康。(高明科 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