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啊——”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病房里,处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病房里、走廊间、阳台上,有节奏的大声练习着打嗝。原来,这正是食管发音训练的关键环节。7月14日,经过两周的系统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8名喉癌患者发音成功率达到100%,大家能够清晰地说:“你好!”。
“大家早上好!” 训练进行到第三天,本期发音康复班的学员陈大哥,率先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向查房的医护人员问好。陈大哥能在短时间实现发声质的飞跃,离不开康复过程中自身的努力,以及食管发音班系统的训练之路。
51岁的陈大哥于2024年被诊断罹患喉癌晚期,恶性程度高,最优选择是进行全喉切除手术,这也意味着他将永久性失去声带。“如果后半辈子都不能说话,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面对 “保生命” 还是“保声音” ,陈大哥一度陷入焦虑。
了解到陈大哥的顾虑,食管发音训练师徐凤莲告诉他,头颈肿瘤科每年都会举办食管发音训练班,帮助失去“喉”的病友重新找回“声音”。陈大哥倾听了往届学员发出的声音,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选择了手术治疗,在为生命争取机会的同时,也对“重新开口”满怀期待。
第十一期食管发音训练班中,还有来自内蒙古包头市的陈大叔。“不能说话,心里太痛苦了。”陈大叔在培训班启动会现场,用写字板上写下这句话,这也是他2023年10月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后,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我父亲非常渴望早点儿说话。”陈大叔的女儿表示,手写板用起来很不方便,父亲希望能和人正常交流。
徐凤莲说,学习期间,陈大叔格外刻苦,每天清晨6点就起床,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音动作,连吃饭时都在琢磨气息运用。
“像陈大哥、陈大叔这样‘担心术后无法说话’而对手术犹豫不决的患者,在临床中并不少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说,喉癌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全喉切除术是治疗晚期喉癌、下咽癌及其他喉部严重疾病的关键手段。但这一手术意味着患者将永久丧失自然发声能力,其影响不仅限于语言交流,更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造成深层次冲击。
吴剑介绍,人的自然发声依赖于喉部的声带振动。当气流通过声带时,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再通过口腔、鼻腔等共鸣腔形成语言。全喉切除术切除了包括声带在内的喉部结构,因此患者无法再通过传统方式发声。幸运的是,随着喉癌诊疗技术与医学康复技术的发展,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可以通过科学的发音训练重新获得语言能力。
“食管发音是将下咽部及食管上端粘膜作为新声门,利用进气—排气的过程改变食道压力,结合口咽等构语器官共同作用,形成语言。患者掌握发声技巧后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恢复语言功能,发声自然,且无需依赖器械。”吴剑说。
吴剑表示,肿瘤防治包含“防晒诊治康”五大环节,在喉癌诊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够治好病,也要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让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要构建起“筛查—评估—诊疗—康复—监测—随访”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模式,让患者在医学关怀与人文温暖中完成从“治愈疾病”到“重拾生活”的跨越。
目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举办食管发音培训班11届,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无喉者”成功发声。今年,头颈肿瘤科还在国内创新性开办食管发音训练师培训班,首批招收5名来自西南医院、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等医护骨干,系统性的进行发音师培训。“希望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掌握这项技能,帮助更多地患者重获‘新声’。”吴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