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刘劲执导的历史传记电影《天宝》剧组现身UME影城(北城天街店),与重庆观众展开热烈的交流互动。活动开始前,作为协办方的莉莉周观影团领着一众电影爱好者陆续走进电影院就座,大家兴致勃勃地期待着影片放映。
“有没有观影群啊?我们可以加入吗?”被莉莉周观影团的热烈氛围所感染,现场许多观众向莉莉周观影团创办人周莉抛出疑问。尽管这样的场景,从2017年观影团成立至今,周莉她已经见过无数次,但她依旧热情地跑上跑下为影迷服务,脸上渗出的汗珠仍透着初见般的热忱。
7月12日,莉莉周观影团(以下简称“莉莉周”)将迎来成立8周年的日子。8年来,莉莉周已经举办200多场中外艺术电影(纪录电影)观影交流活动,超过两万人次的观众相约电影院,感受光影世界的独特魅力。可以说,周莉带着影迷凿出了一片艺术电影的生长空间。
缘起
让好电影遇见知音
2016年7月12日,周莉包场了电影《冬》邀请影迷朋友们观看。《冬》是一部艺术电影,由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邢健导演,他也凭借这部影片获得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其实那天是我的生日,我最开始只是想借着生日这个有意义的日子,让我眼中的好电影遇到懂它的人。”周莉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现场迎来了100多人,观影从原本可容纳七八十人的小厅升到了可容纳150人的大厅。
观影结束后,影迷们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畅谈观影感受。“原来重庆竟然有这么多人热爱艺术电影!”周莉说,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组织一个观影团的念头。经过一年的酝酿,莉莉周观影团于2017年7月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艺术电影之旅。
8年成长,如今的莉莉周观影团已汇聚数千影迷,并建立起多个微信群。点映的内容,也从艺术电影扩展至“重庆造”电影、主旋律电影。2024年,莉莉周电影工作室应邀入驻二厂文创公园,工作室长期举办电影主题的艺术沙龙,不断探索光影艺术的边界,让来自各地的电影爱好者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属。
此外,莉莉周还积极参与多场电影展映活动,不仅连续3年组织影迷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还组织多部国际电影的专场放映及映后交流,以电影为载体,不断促进国际文化在渝的合作与互动交流。就在刚刚落幕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莉莉周亦组织了影迷参加。
温度
那些被照亮的时刻
莉莉周到底为大家带来了什么?最动人的认可往往来自创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说起与莉莉周的缘分时,不少电影人打开了话匣子。
导演苑世超至今记得,当他的处女作《我们终将要和世界握手言和》已经拿到公映许可证,却因资金短缺陷入宣发困境时,莉莉周为其组织多场试映。“观众的讨论比任何票房数据都珍贵,尤其是几位资深学者对影片创意及追求自我和解与真善美的核心表达给予了高度认可,让我信心倍增。”苑世超表示,莉莉周观影团这样的优秀观影团体,像一束光照亮着苦苦求索的创作者们,帮助创作者重拾信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支持,苑世超才能一鼓作气与宣发公司谈合作。好消息是,苑世超的电影将在年内正式与观众见面。
导演龚洵谈及2024年《最后的心事》路演时,直言“感动”,“路演时正值盛夏,近40度的高温,影院却坐得满满当当。”龚洵表示,尤其是电影放映完之后,观众都未离场,积极地举手发言,聊剧情、谈感受、分析人物。“那种投入劲儿,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影迷。”
2025年,龚洵因为重庆先锋电影展的举办再度踏足山城,在与其他创作者交流时,龚洵才发现,许多如他一样的电影人都得到过莉莉周的支持,“莉莉周真正的魅力也许不止于组织了多少场观影,还在于用8年光阴,在火锅香气与江雾缭绕间,培育出了一套独特的‘电影基因解码器’。”龚洵说,莉莉周所组织的影迷用巴渝人特有的敏锐与热忱,剖开光影的肌理,直抵创作的初心。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师姚磊与莉莉周结缘,始于2017年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点映场。到2024年,姚磊作为联合编剧及执行导演的影片《与你相遇的日子》在重庆青年电影展亮相,忧心于没有观众来观看这样一部小成本文艺片之时,莉莉周伸出橄榄枝。“此后,票务如何发放、座位怎样安排,事无巨细地对接铺展开来。当我踏入影院,远远望见那枚熟悉的‘莉莉周观影团’铭牌时,悬着的心终于稳稳落下。”姚磊说,那一天满座的观众席,无疑是对电影人最温暖有力的褒奖。
价值
创作者与影迷的双向奔赴
在短视频横扫的当下,许多人已经渐渐减少了进电影院的频率,这就让莉莉周8年如一日的坚持显得格外珍贵。选择优秀影片组团观影,每场放映前提醒“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映后讨论有专人引导深度思考,“莉莉周影艺”微信公众号也会发布一些影评,“我们就是要守护观影的仪式感。”周莉的话里带着执拗。
这种执拗培育出独特的社群文化。影迷中,有大学教授、策展人、媒体人等,他们会为《红花绿叶》里的爱情流泪,也会为《开山人》中下庄人的坚韧精神鼓掌。
媒体人阿龚从莉莉周成立之初便始终跟随,从记录诗人余秀华生命韧劲的《摇摇晃晃的人间》,到黑泽明充满哲思的《梦》,到革命情怀澎湃的《望道》……是阿龚8年来最深刻的回忆。“我很喜欢大家在映后畅所欲言的那些时刻,几十双、几百双眼睛里的世界截然不同,却又能在某个瞬间产生奇异的共鸣,这让我豁然开朗。”在阿龚看来,电影并非仅存于银幕之上,而是一种生活的美学。而莉莉周观影团在快节奏时代下开辟出的一处宁静,让影迷得以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在光影流转中探索世界。
“莉莉周最令人钦佩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电影文化交流生态。这里不仅有放映,也有创作谈、学术研讨、导演工作坊等多维度的互动。”教授、编剧王逸虹回忆,自己曾在一场电影回顾展中,听到本地学者将长镜头美学与重庆的山水意境相联系,也曾在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中,目睹新锐影人与观众碰撞出创作火花。而这种不同层次的对话,打破了创作者与观赏者的界限,使观影从被动接受升华为主动思考。“在这里,每一次观影都是对视觉的重新教育,每一场讨论都是对思维的温柔挑战。”
正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所说,莉莉周一直致力于为电影寻找观众、为观众寻找好的电影。而8年坚持,足够让一粒光影的种子长成森林,在追求商业与速度的时代,总有人愿意为一部电影、一场讨论、一份热爱,按下暂停键。这或许就是文化最坚韧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