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开展劳动实践。(受访者供图)
随着暑假生活的开启,大学生的朋友圈变得多姿多彩。有的以行践学,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有的为进入职场积累经验,积极找单位实习;有的用经历丰富成长阅历,当社工、做公益……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名在渝高校大学生,通过解锁他们的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暑期生活如何安排。
感受非遗魅力赓续科学家精神
“今天的我们,是‘新生代绣娘’,真希望能把羌绣这项‘指尖上的艺术’传承下去。”7月7日,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专业学生胡馨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23级翻译专业学生魏禹如发了一条相同内容的朋友圈。
原来,今年暑假,来自重庆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内江师范学院及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40余名外语专业学子,走进四川省北川县云珍羌绣体验馆,与当地羌绣传承人共执彩线,在“行走的思政课堂”——羌绣非遗工坊活动中,通过“听故事、学绣艺、做文创”的沉浸式体验,亲身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的魅力。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魏世平发了一条朋友圈:大学生走进非遗工坊,探寻羌人密码,上了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同样在社会实践中以行践学的,还有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林志刚。6月28日至7月4日,林志刚参加的重庆交通大学“两路·一梦”青年寻访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奔赴西藏昌都,走进红色基地、交通建设一线、校园与社区,以重走的方式解析交大人当年修筑川藏公路时凝聚成的“两路”精神时代密码。了解到校友们在雪域高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故事后,林志刚在朋友圈说:从先辈血肉筑路,到今朝科技攻坚,每寸通途都是“两路”精神的生动注脚。
“袁隆平学长,我们来到了您曾经工作的第一站,追寻您的奋斗足迹。”7月初,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袁隆平院士曾在这里工作,站在长虹村五彩稻田边,看着稻浪翻涌,实践团成员王柳静发了一条朋友圈:传承袁隆平学长的志向,学好农科科学知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为留守儿童带去多彩暑期生活
“今天网友们在评论区说我吃西瓜吃出了《西游记》里猪八戒的既视感,有点难过,但是想到帮果农宋叔叔在线卖出了几百斤水果,还是很有成就感的。”7月7日下午,在巴南区惠民街道胜天村宋哥果园,重庆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经彩乡约”社会实践团团员唐峰结束当天的直播助农活动后,立即发了一条朋友圈,总结当天的心得。
单分钟点赞量突破1万+,当天帮助果农卖出水果几百斤……直播结束后,唐峰和同学们还将活动花絮剪辑成“果园奇妙日记”,在多个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发布,一步步指导果农“出圈”,为果园持续“带货”。
玩直播,用AI,这个暑假,大学生们用他们熟悉的技能,助力乡村振兴,为留守儿童带来多彩暑期生活。
7月初,重庆移通学院“全心服务”社会实践团带着乐高火星探索车、智能显微镜、AI交互装置等设备,来到合川区沙坪社区,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开展人工智能(AI)兴趣课堂。
“看到孩子们充满求知欲的笑脸,我们深感责任与温暖。”实践团志愿者王宇航在当天的朋友圈里说,以后争取每个暑假都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AI赋能乡村教育公益计划”,让科技教育的种子在更多乡村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让我特别有成就感。”7月8日,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23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班学生王丽睿发的一条朋友圈格外生动。当天,她参加的“氢心之光”志愿者服务团来到黔江区濯水古镇,为这里的假期课堂带来了“荧光流星雨”“绿豆粉里的科学”“奶茶糖分比色法实验”等有趣的化学实验,“化学+科普+文化”的讲解,让当地的孩子们格外喜欢。
“如果你是一颗‘鸡蛋’,该如何用法律武器反抗‘番茄’的霸凌?”7月8日,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科萌法盾”普法实践团成员冯琨麟在朋友圈发的一条消息让人充满好奇。当天,实践团联合南川区人民法院、南川区司法局,以“法律+艺术”趣味普法课堂的方式,在南川区大观镇面向当地儿童开展了一场青少年普法活动。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以“番茄霸凌鸡蛋”创意情景剧,生动巧妙地演绎校园欺凌案件,揭示了校园霸凌的危害性与不可取之处,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