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岗位难寻”撞上“企业良才难求”——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面面观-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7/16 09:21:25
来源:重庆日报

当“理想岗位难寻”撞上“企业良才难求”——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面面观

字体:

六月二十四日,重庆市第六届“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启动。图为大学生在应聘岗位。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毕业季、就业季。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记者采访中发现,就业市场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求职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局面——一边是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契合心意的工作;另一边是一些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市人社部门有关人士指出:“岗位‘匹配难’是当前就业的核心痛点。”

  “痛点”因何而生?匹配“难”在何处?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记者观察

  毕业生执着“稳定”,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去年6月,手持计算机二级证书、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及国家级创业比赛铜奖的长江师范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罗成,却在求职路上被“剩下”了。

  大四那年,罗成一心考研错过了最佳求职时机,之后在网上“海投”简历却屡屡碰壁。

  期间罗成也曾获得两份offer:一家是知名食品厂的车间系统维护岗,需要12小时倒班。“在闷热的车间里高强度工作,即便薪资不错,身体也吃不消。”罗成拒绝了这个机会。另一家则是大公司销售岗,属于“底薪+提成”的薪资模式,最终也被他放弃了:“不想每天在业绩压力中挣扎,心好累!”

  最终罗成选择专注报考企事业单位岗位,一年多来辗转成都、贵阳等地参加约15次考试,虽屡败屡战却仍在坚持:“父母还是期望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毕业于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马欣雨,也在求职路上跌跌撞撞。

  马欣雨曾在一家幼儿园实习,感觉幼师工作“钱少活多”决定放弃,又干过电话手表销售工作,月薪约2600元、月休4天,实习期满后也离了职。此后她多次在网上找工作,却始终没有遇到合适岗位:“当过蛋糕店实习裱花师,转正后月薪2000元,每年递增200元,我觉得薪水太低就辞职了;当过眼镜店销售,干了半个多月就和老板发生争执,一气之下走人;还尝试过客服工作,日薪50元,说好的双休却变成了轮休,工作3天就提出了离职……”

  马欣雨说,自己渴望稳定,但不希望将就。尽管单休她也能接受,但目前看来,找份满意的工作非常不容易。

  专家支招

  “慢就业”要学会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求平衡点

  资深职业指导师钟亚军说,当代年轻人不再急于进入职场,而是更审慎地选择契合自身期待的岗位,展现出新一代求职者就业观念的显著转变:“年轻人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追求,是造成‘慢就业’的重要因素。”

  “‘慢就业’并非不就业,而是毕业生在毕业后通过实习、兼职、考证等方式探索职业方向。”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胜对此建议,高校毕业生要尽早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身兴趣、优势、职业价值观,制定合理职业规划。同时尽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职场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不要过于挑剔,要放下“面子”抓住“里子”,先选择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中小企业或基层岗位积累工作经验,解决独立生存问题。

  记者观察

  企业“赶场”招聘求才,供需落差凸显“招工难”困境

  毕业生感慨求职不易时,不少企业正为“招工难”发愁。

  位于石柱金彰工业园的重庆万力联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今年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订单激增,人力资源总监范树的眉头也越皱越紧。他告诉记者:“上半年哪有招聘会,我们就往哪里赶,可依然招不到足够合适的人!”

  前不久一场市级招聘活动上,范树早早来到展台,把宣传折页叠得整整齐齐:“企业急需30名机械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艺技术员、工装技术员等岗位都虚位以待。”范树说,岗位不要求工作经验,只要会使用基础软件,包吃包住月薪约5000元,每月都有培训,生日福利、节假日礼品一样不少。

  整个上午陆续有30多名毕业生来咨询,但真正表达强烈入职意愿的并不多。来自重庆科技大学的张同学自学了编程,专业也对口,但期望薪资在6000元以上,和企业薪酬存在差距。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林同学得知企业位于工业园区,离县城中心区域较远,犹豫片刻后转身离开,留下范树摇头叹气。

  在食堂午餐时,范树遇到隔壁一家初创企业的HR。对方苦笑着说,企业刚落地重庆,没啥名气,开出过万元月薪都招不到合适员工。

  招聘现场,重庆市荣景昕盛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负责人王容同样为招人发愁。王容说,她参加过多次招聘,不止一次遭遇“打白板”。

  “有时招进去的人也待不长。”王容告诉记者,年轻人对环境和薪资要求偏高,又受不了养老行业的繁琐苦累,尽管企业提供后勤、前台等相对轻松的岗位,能长期干这行的年轻人仍寥寥无几。

  专家支招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毕业生因看好职业前景、考虑生活成本,预期薪资较高;而企业综合行业行情、自身经营和岗位需求等定下的薪酬待遇,二者之间有落差。”李胜这番话,解释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求职期望之间为何存在差异。

  李胜说,工科类毕业生凭专业技能期待高薪,但企业认为其实践经验待积累,初期待遇低于毕业生预期,不过经验积累后加薪空间大。而新兴服务类毕业生虽前景看好,但行业尚在发展,企业定薪谨慎,与预期也存在差距。

  “学校也在积极关注这一问题,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薪资体系,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薪资预期。”李胜说,同时也要引导企业提高对毕业生的重视程度和待遇水平,推动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重庆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吴优说,今年校园招聘企业需求岗位呈现“哑铃型”分布,高端研发人员和基础技能人员需求较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吴优分析,未来3年内AI、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人才紧缺,部分传统领域岗位缩减,技能错配问题凸显。他表示,学校正依托教师、家长、校友及企业专家等群体,开展“四位一体”的帮扶指导,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动态、校友赋能指导、家校紧密联动等方面的帮扶,助力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

  记者观察

  家庭支持与焦虑并存,“缓就业”背后的复杂考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放慢脚步,在毕业和就业之间留出“缓冲期”,其背后父母的态度和看法至关重要。

  家住渝北区的张桦比较理解儿子的选择。“儿子是文科生,不太好找心仪的工作。他想考证书提升自己,我们支持。”在张桦看来,孩子多花些时间充实自己,能增加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王琳则因为女儿毕业后待在家忧心忡忡:“家里经济一般,盼她早点工作分担压力,可她就是不急,每天玩手机打游戏,说多了还嫌我烦。”王琳认为年轻人应该有年轻人的劲头,毕业后应尽快踏入社会,自力更生。

  朱斌的儿子想创业,但朱斌却担心儿子创业失败,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背负债务:“我希望他先找份稳定的工作,积累经验再创业。”为此父子俩没少发生争执。

  记者调查发现,面对孩子的“慢就业”,父母们的态度各不相同。经济条件较好者多给予支持理解,提供探索空间;条件一般者更希望孩子尽快就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但无论态度如何,父母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专家支招

  父母要在孩子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孩子奋斗时给予鼓励

  “‘缓就业’背后有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因素。”钟亚军分析,一方面年轻人职业选择多元化,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竞争、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钟亚军建议,对于“慢就业”“缓就业”的毕业生来说,这段时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积累经验,就可能成为通往理想职业的垫脚石;反之,如果只是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那么很可能让自己在就业市场上更加被动。

  而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迷茫时给予指引,在他们奋斗时给予鼓励,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