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沙坪坝分院(沙坪坝社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诊秩序焕然一新,超声检查区域患者排长队现象得到有效改善。这一积极变化正是沙坪坝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由沙坪坝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杨希挂职中心副主任。
杨希在总院工作期间曾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获7项国家专利,创新开展介入超声技术并建立远程诊断平台,有效推动区域超声质控体系建设。挂职中心副主任后,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进总院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成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践典范。
杨希主持集体廉政谈话活动。
挂职伊始,杨希发现中心超声检查时段集中(8:00-10:00),老年体检、住院及门诊患者检查重叠,导致候诊时间长、患者满意度低。杨希迅速组织医务部、信息科、全科医学科、妇幼健康部、中医馆等多部门协同(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协作模式),通过科学优化预约流程、实施精细分时段检查,将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37%,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与患者就医体验。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核心在于推动医防融合与健康管理。”杨希介绍。在他与中心领导班子共同推动下,中心对内部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创新构建“两部一馆”服务新格局:整合临床资源成立全科医学部,统筹内科、外科等诊疗服务;聚合妇幼职能设立妇幼健康部,实现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一站式”服务;升级打造精品中医馆,强化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辖区居民刘阿姨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带孩子接种疫苗、做儿保,再到中医调理,在一个区域就能完成,省时省力。”
聚焦辖区重点人群健康需求,中心在杨希的推动下,深化“红岩家医进校园”项目。2025年6月,杨希带队赴重庆市育英小学开展专项调研(时值沙坪坝区中-小学校医改革关键期)。通过对辖区内中小学回收的1500余份有效问卷进行深入分析,精准识别出学生近视、肥胖问题突出及家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据此,中心迅速制定并启动“小眼镜”近视防控、“小胖墩”体重管理专项计划,并创新筹划开设家长心理夜校。育英小学校医张老师表示:“中心提供的专业健康干预方案,精准对接了校园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
在参与日常行政查房过程中,杨希发现部分科室在流程规范性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他积极引入总院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组织修订应急预案及相关工作流程。2025年7月上旬,由中心申报、杨希指导的《优化特诊科室患者退费流程》项目,获评区级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案例三等奖。“最令人欣慰的是各科室主动查找改进点的意识得到增强。”杨希表示,目前,中心正积极组建首支品管圈(QCC)团队,全力备战重庆市品管圈大赛,标志着中心质量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着眼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杨希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其办公桌上,《区域远程超声示范体系构建》(申报重庆市科卫联合课题)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工智能超声基层应用项目的申报书格外醒目。“目标是通过技术赋能,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有三级医院水平的精准诊断服务,并力争形成可推广的‘重庆基层远程超声建设经验’。”同时,在杨希的推动下,中心外科包皮手术、血气分析、肌骨超声等新技术相继开展,标准化抢救室改造升级项目稳步推进。“所有工作均基于中心的良好基础,我的角色是充分发挥总院与分院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杨希强调。
沙坪坝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挂职专家下沉基层,既聚焦解决当下服务堵点、痛点(如流程优化),又前瞻谋划长远发展路径(如技术引进、远程医疗布局),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这种总院专家下沉模式成效初显,为医共体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深化医防融合,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高品质健康服务圈”,深化构建“医疗+社区+学校”协同服务新模式,在现有五大信息共享平台基础上,重点攻关“人工智能超声+远程医疗云平台”建设,破解医疗超声数据壁垒,为全面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贡献“沙坪坝智慧”和“重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