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义,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重庆传统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近日,记者从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获悉,近年来我市通过专项资金精准帮扶、数字化赋能升级、政策工具组合拳等多维举措,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实现能耗大幅下降、产能显著提升,为全国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庆方案”。
政策资金精准“滴灌” 激活绿色技改新动能
“这笔专项资金为我们的技改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持。”重庆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建峰化工投资4659万元,开展二化尿素节能改造,对节能降碳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年,该公司获得了市经济信息委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为项目后续的稳定运行和效能提升提供了保障。
这样的案例在重庆并非个例。“十四五”以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联合市财政局构建起“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协同支持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点专项资金中专门设立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支持方向涵盖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节水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工业固废利用)技术改造、废旧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领域。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累计支持绿色制造方向资金共计25870万元。其中,支持技术改造项目152个,补助资金共计17730万元,直接拉动企业绿色制造技改投资50.89亿元;支持绿色制造体系、平台及能力示范建设等资金8140万元,有力支撑了绿色企业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良性投入机制。
“我们通过‘事前精准谋划+事后绩效评价’的全周期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产生最大节能效益。”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资金围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中心任务,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点支持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三大支柱产业集群、特色优势及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集群以及产业创新、技术改造、企业培育、数字经济等领域项目。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这152个技改项目也交出了亮眼答卷:共计节约标煤87.95万吨,节水239.78万吨,新增工业固废利用量599.7万吨,年回收处理废旧动力电池17500吨,年减排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等污染物5177.6吨。
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 破解企业转型“成长烦恼”
“过去我们想做节能改造,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的专家上门诊断,帮我们找到了多处能耗‘痛点’。”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长安汽车在重庆市经信委组织的“绿色生产水平评估”中获益匪浅。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长安汽车充分利用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现有厂房屋顶及停车场等资源开发建设光伏电站,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工厂的用能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建设光伏电站,优化用能结构。重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供图
该公司努力克服重庆区域光照条件差的特点及部分老旧厂房载荷问题,2023年建成装机容量43MW光伏电站,全年发电量2035万千瓦时,年节省标准煤6135吨,减排二氧化碳9652吨,按照0.65元/kWh计算,年经济效益为1323万元。
为解决企业绿色转型中的“技术焦虑”和“成本顾虑”,重庆市经信委利用综合手段为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一方面,委托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每年免费为100家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估,通过“专家会诊”找出能效短板,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打造市级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在万州、涪陵、北碚三地布局,打造集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低碳产业培育等“一站式”绿色制造综合服务,202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支持100万元用于平台能力建设。
在金融支持方面,重庆创新组合运用超长期国债、绿色信贷、技改专项贷等政策工具,并深入企业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
以重庆三丰玻璃有限公司为例,其全电熔炉技术改造项目通过“2100万元国债+4000万元低息贷款”的融资模式,不仅实现了能源结构从天然气到电力的根本转变,还攻克了三维电极布局、冷顶垂直熔化等关键技术,热利用效率达8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较传统工艺下降45%,年减排二氧化碳2300吨。“政策组合拳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降低了我们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
三丰玻璃工作人员通过自动化系统控制熔炉温度等参数。三丰玻璃供图
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 工业绿效码成“智慧管家”
作为重庆辨识度的数字化应用,“工业绿效码”平台已在数百家绿色工厂投用,实现企业绿色等级评定、绿色诊断服务、绿色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
平台通过采集企业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数据,生成可视化“绿效指数”,为企业提供精准化节能建议。与此同时,重庆的数字赋能指数、两化融合指数、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等均位居西部第一,数字化正成为绿色制造的核心驱动力。
美的制冷的绿色转型正是数字化赋能的典型案例。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美的家用空调重庆工厂构建起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部署610余个计量点,实现对厂区重点能耗设备、各车间燃气用能及核心实验室的全覆盖数据监控。
该系统通过实时采集与分析能源消耗数据,形成工厂能耗的全景监测体系,精准定位能源浪费环节,深入剖析能耗异常成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
借助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工厂实现了能源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设备空转、管网损耗等用能问题,有效降低能源浪费;另一方面以数据为支撑优化用能策略,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技术创新突破技术难题 企业争当绿色转型“排头兵”
在重庆涪陵白涛工业园区,华峰铝业的智能化车间里,一套能源管理系统和碳资产监测系统正在实时运转。屏幕上,能源数据采集频率精确到分钟,碳排放数据实时预警,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企业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15%,运营成本下降12%。
华峰铝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后的新能源车用铝热传输材料生产线。华峰铝业供图
“这套系统不仅让我们拿到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更让产品在新能源车用铝热传输材料市场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丰玻璃的全电熔炉技术则开创了国内钠钙棕色药用玻璃生产的先河。该技术采用“一炉三线”设计,通过上、中、下三层九组电极矩阵实现玻璃液全域加热,热工系统效率达80%以上,单位产品能耗降至159.50kgce/t,较传统火焰炉下降近70%,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低至0.024mg/m³,接近大气本底值。
“我们的玻璃液均匀度提升,气泡线缺陷率下降82%,良品率突破98.5%,这意味着每生产1000支药用玻璃管,废品不超过15支。”技术人员自豪地介绍。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3%,绿色制造技改成效显著。从三丰玻璃的全电熔技术突破,到长安汽车的光伏电站,再到美的制冷的光伏储能一体化,一批龙头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竞争优势,形成“改造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
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 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为让政策红利更快惠及企业,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开发了专项资金管理系统,实现“线上申报、线上审核、事后奖补”全流程数字化。
与以往相比,新流程取消了事前奖补的绩效验收环节,改为完工项目事后奖补,企业只需提供票据清单,无需提交发票复印件,区县主管部门负责真实性审核,市级部门复核抽查。
这一改革不仅减少了企业申报负担,还缩短了资金拨付周期,确保补贴及时精准到位。“流程简化不是放松监管,而是通过‘互联网+监管’手段,实现效率和规范的统一。”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政策设计到项目落地,从技术创新到数字化转型,重庆正以系统思维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变革。随着“工业绿效码”平台的深化应用、绿色制造服务体系的完善、更多企业技术创新案例的涌现,这座老工业基地正焕发新的生机,在“双碳”赛道上跑出绿色发展的“重庆速度”,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展望未来,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深化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强化政策协同和服务创新,推动更多企业踏上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让绿色成为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王雨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