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现,刘大云已给电瓶车插上最后一格电。手机屏亮起的瞬间,17个待接订单像警报灯般闪烁。他灌下一口冰红茶,头盔带勒出下颌红痕,护膝上还沾着昨夜暴雨溅上的泥点。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大量就业机会应运而生。在重庆,像刘大云一样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为让劳动们的安全更有保障,重庆不失时机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程,出台关爱新就业群体15条措施,并启动重庆市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预防项目。
作为社会“稳定器”,在重庆金融监管局和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保险机构纷纷响应,创新保障制度、开发保险产品,为重庆市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提供稳定的职业保障。
中国人寿推出的新业态职伤保障项目是代表项目之一。参加试点的网络平台按“每单”一定金额缴纳职业伤害保障费,货运司机、外卖骑手等出险后报案申请理赔,涵盖医疗、伤残、死亡等约定保障责任,部分保障责任达百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骑手只需通过平台App第一时间点击“一键报案”,后续配合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就能得到及时救治和报销,无须骑手亲自交资料、办手续跑路。
该公司还常态化开展培训、宣传,让更多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了解保障细节和赔付标准。数据显示,通过该项目,2023年中国人寿结案136件,普通职伤医疗支付46笔,支付金额30.90万元,伤残待遇支付27笔,支付金额209.29万元;2024年结案243件,普通职伤医疗支付51笔,支付金额15.84万元,伤残待遇支付46笔,支付金额303.03万元。
“不断提升职业伤害保障承办服务水平,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保险保障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和趋势。”中国人寿两江支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李勇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提升服务质效,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吃下“新职伤”这颗“定心丸”。(朱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