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ICC置管室里,两位血液肿瘤患者通过“3CG磁导航定位技术”,成功置入了PICC导管,导管尖端精准定位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CAJ)。
PICC导管是肿瘤患者的“生命通道”。对于需要长期治疗、输注腐蚀性药物及营养支持的血液肿瘤患者而言,建立一条位置精准、长期安全的中心静脉通路是治疗的基石。但过去,送入导管就像闭着眼走迷宫,全凭经验和体表解剖标志,术后还得靠X光判断导管位置。如果尖端位置异位,就需要重新调整,患者不仅痛苦,还可能因为导管跑偏引发心律失常、血栓、血管损伤等。
3CG磁导航引导下PICC置管术。
这次置管,团队有了新帮手。重医附二院静脉治疗发展专业组的江雪梅组长和马海霞秘书操作时,屏幕上实时显示导管行进路线,导管在血管里每一步的走向、尖端位置,都像被GPS追踪着,看得一清二楚。据马海霞介绍,从递送导管开始,短短2分钟,导管就被准确送到了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这个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
这项“3CG磁导航技术”到底厉害在哪?简单说,它靠电磁感应系统实时追踪导管和走向,医护不用再凭感觉送管;还能智能引导导管迅速找到最佳落脚点,从根本上减少并发症;更重要的是,术中就能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不用反复调整,反复拍X光,患者少受辐射。
据介绍,能顺利用上这项技术,离不开重医附二院静脉治疗团队15年的积累。自2010年成立以来,该团队不仅开设了专门的PICC护理门诊,还连续12年办培训班,培养了上千名专业护士;今年3月,在重医附二院护理部的领导下,团队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静脉治疗护理技术专科联盟,带着69家医院一起提升技术。如今,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精准、高效的治疗体验。(向秋月 江雪梅)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