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赵宇飞 周文冲 周思宇
银幕上,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落阿拉木图,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倾力相助,两人在极端艰苦环境下,迸发出惊人的创作能量……
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期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影片——《音乐家》亮相重庆影院。战争的残酷、冼星海的困顿、两位音乐家的深厚情谊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近期,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时隔7年再度在中国举办,1500余位海内外电影人齐聚重庆,共寻人文交流合作新机遇。
7月6日拍摄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闭幕式现场(王全超 摄)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20余年来,上合组织成员国在科技、教育、艺术、卫生、旅游等领域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合作共识持续巩固。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蕴藏着怎样的促进国家间民心相通的“密码”?
银幕故事成为跨国“语言”
“冼星海,早上好!”这是专属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电影人的见面问候。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拍摄时,剧组工作人员每天早晨见面,都是这么打招呼。”《音乐家》出品人沈健回忆,“这是哈萨克斯坦艺术指导萨比特先生的‘发明’,他说我们能够认识、合作,正是因为冼星海”。
在影片《音乐家》中,1942年的一个冬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走在阿拉木图街头,看到一位身体消瘦、衣衫单薄的年轻人,怀抱小提琴坐在手提箱上,这位年轻人正是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战火纷飞中,拜卡达莫夫雪中送炭,给了冼星海一个温暖的住处,他们相互扶持,用音乐激励着人们反法西斯斗争的意志。2019年,中哈两国将两位音乐家的感人故事搬上银幕。
此前,上合组织国家的电影在中国的院线并不常见。在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举行的集中展映活动中,《音乐家》《追春天》《空战》等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28部优秀影片亮相,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影院。
“能够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续写中哈两国人民不朽的情谊,作为一位演员非常幸福。”在《音乐家》中饰演冼星海的中国演员胡军说,《音乐家》已在哈萨克斯坦6家覆盖全国的电视台播出,不少哈萨克斯坦观众对自己的国家曾帮助过一名中国著名音乐家感到自豪。
“合拍电影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双方合作能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沈健说,哈萨克斯坦有一则谚语——“如果救一个人,家里的羊就会生双胞胎”。在哈萨克民族性格中,有一种知恩不图报的大度,而中华文化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两种价值观念在电影《音乐家》中实现共鸣。
“这些上合组织国家的影片,尽管展示各自国家的风采,同时也传承着各自民族的历史记忆、时代风貌和人文情怀,但它们总会打动人类共同的人心和人性。”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仲伦说。
早在电影节开始前数天,家住重庆永川区的市民刘唐米拉就预约了《追春天》的观影名额。“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爱情电影,影片描绘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城市风貌和民俗风情,尤其打动我的是它的情感内核。”刘唐米拉说,女主角直面痛苦的回忆并与自己和解,令人深受触动。
电影是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蕴含着超越国界的共同“语言”。“电影作为文化纽带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本届电影节形象大使、中国演员章子怡说,电影能跨越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故事中的真情实感,在光影之间传递共通的人文价值。
“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共通的,对爱、对美、对善的追求,是不分国别的。”影片《追春天》导演阿尤布·沙霍比丁诺夫说。
数字科技惠及更多国家
“科技是电影发展的火车头。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推动电影面貌焕然一新。”任仲伦说,当前,每一个优秀的导演都在思考,怎样借助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新的可能性。
如果说,电影是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科技的赋能则让这座桥梁更宽阔、更通畅。在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电影科技为上合组织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戴上AR眼镜,一秒钟就能穿越到大唐盛世,感受《长安三万里》的诗意冒险;站在绿幕摄影棚,转瞬间就能置身民国街巷,回溯上世纪的鎏金光影……在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电影科技成果展览上,40余家中国电影科技企业展示“看家本领”,集中呈现AI、虚拟拍摄、动作捕捉、数字人等关键技术。
在中国互动剧《数字心跳:未来制造局》展台前,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德拉·萨拉娜认真观看。“我对虚拟拍摄技术很感兴趣,未来希望进一步了解。”萨拉娜说。
《数字心跳:未来制造局》诞生于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举办地——重庆永川区。该片出品方之一的北京青春正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汐瑶说,这部影片90%以上的镜头都是在重庆永川科技片场的虚拟影棚拍摄的。“很多在真实场景中难以捕捉的画面,在科技片场可以轻松实现,比如片中的摩天轮场景,棚拍出来的人脸柔和度、灯光的炫目感,比实景拍摄效果更好。”
永川科技片场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其虚拟拍摄棚在空间、亮度、标准等多个参数上全国领先,拍摄质量对标好莱坞电影级别。虚拟拍摄棚内,搭建了周长42米、高7米、面积达800平方米的LED虚拟拍摄环境,不同虚拟场景可自由切换,为剧组大幅节约置景成本和等待时间。
7月4日,重庆市永川国际会展中心,嘉宾在现场体验中国电影科技企业的虚拟影片。(陈诚 摄)
“虚拟现实技术令人印象深刻,有中国电影技术的加持,我们一定能创作出更好的电影作品,更好促进哈中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支持中心电影推广部首席总监古尔努尔·科扎赫梅托娃说,她从此次电影技术展上拿到很多资料,计划分享给哈萨克斯坦国内的同事。
塔吉克斯坦电影人协会主席萨法尔·哈克多多夫表示,塔吉克斯坦希望学习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产出数量、电影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巴基斯坦电子媒体与出版司执行总司长萨米娜·法尔津表示,巴基斯坦电影人一直关注新的影视技术运用,期待中国发挥领导作用,与巴方共享当代电影的先进技术。
“俄罗斯缺少这样的影棚。”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电影制片厂总经理维克多·沙德林,在参观永川科技片场时感慨。沙德林所在的电影制片厂拥有60多年历史,拍摄制作了上千部影片,但技术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他希望上合组织国家可充分运用永川科技片场的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培养更多电影人才。
倍视传媒首席执行官、创始人克里斯·布兰博则认为,从AI在影视行业的应用来看,不同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大家致力于在这一赛道开拓创新和不断追赶。随着AI技术迭代升级,各个国家将进一步加强互信和合作。“在应用一项新技术时,我们必须信赖对方的系统是可靠的。”
依托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永川,正在走向电影科技发展的世界舞台。科技片场运营方、重庆达瓦合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亮说,科技片场的档期已排到今年年底,他期待更多上合组织国家的电影在此拍摄,让中国电影科技惠及更多国家。
“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
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10项金山茶奖揭晓。其中,中国影片《三大队》和俄罗斯影片《空战》获金山茶奖最佳影片奖。
蒙古国影片《父亲》的导演巴特图尔格·苏维德获得最佳导演奖。“手捧这份荣誉,对我来说不仅是梦想成真,更将成为我铭记一生的珍贵记忆。”他说,这将激励自己未来执导更多优秀的影片。
获奖作品的诞生,不是上合组织国家人文交流的终点,而是迈向更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上合组织国家的文化背景非常多元,未来合作仍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请各位来巴基斯坦院线发行电影”“希望未来电影节能设置青年竞赛单元”……在本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人有的对未来合作方向提出建议,有的对未来的合作前景充满期待。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影署署长舒赫拉特·里扎耶夫告诉记者,中乌正在合拍一部名为《请等着我》的影片,目标是促进两国人民的情感共鸣,故事灵感来源于一批在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出土的壁画,上面展示了唐朝时期中国使者前往撒马尔罕开展文化交流的景象。
“不仅是这部电影,电影节期间,我们和许多中国制片人进行了初步洽谈,相信未来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舒赫拉特·里扎耶夫说。
中国电影家协会国际传播委员会会长谷国庆表示,电影不只是电影,它将成为文化大使,推动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经济、旅游、人文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上合组织国家不乏电影强国,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成员国的电影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何以在多元中寻共识,在合作中求共赢?
塔吉克斯坦导演达列尔·拉赫马托夫说,无论观众处于怎样的文化背景,真诚的电影作品总是受人欢迎,展望未来上合组织国家间电影产业的合作,人才和技术将是新的“关键词”。
本届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倡议成立“上合组织国家电影制片人协会联盟”,将进一步加强电影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以文明互鉴擘画全球电影新图景。
搭建电影产业合作平台,多渠道开展交流展映活动,推出青年电影人才交流计划……以电影为媒,一座多元共生、互利共赢的合作之桥正在铺设。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表示,协会将邀请各成员国推荐1至2名优秀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在今年的10至11月期间到中国深度交流学习,在北京、重庆两地开展电影学术交流、电影工业实践、产业考察、文旅体验等丰富活动。
展望未来,属于上合组织国家电影人的故事,注定将不断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