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了雨,凉快些了,一起去逛公园。”7月20日下午2点,家住渝中区山城巷的刘玲敲开邻居家门,相约到附近的山城巷生态游园散步。这是渝中区今年4月才建成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规模较小,形状多样,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包括小游园、小微绿地等。《重庆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提到,今年计划新增建设100个“口袋公园”和10个体育公园。这是继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目标后,连续3年将“口袋公园”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
半年时间过去,建设进度如何,“公园就在家门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记者进行了探访。
七月十九日,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木桃路社区公园内,市民在锻炼身体。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留、梳、增”打造全龄乐园
占地面积不大,该有的设备却一应俱全。渝中区山城巷生态游园分成不同区域: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锻炼区,跷跷板、滑梯、秋千等儿童活动游乐区……不同年龄的群体都能在公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休闲方式。
在游园一侧的步道上,记者看到长达89米的“城市记忆文化墙体”。墙面放置山城巷新旧照片、渝中区网红景点照片等内容,向游客市民讲述山城巷的“前世今生”。
“改造前这里功能较单一,主要是作为附近居民出行借道的坡地。原来植被比较杂乱、设施陈旧且缺乏休憩娱乐场所。”渝中区绿化管理维护处工程股副股长储玫告诉记者,渝中区以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把这里打造成了小而精的“口袋公园”。
“项目保留原有高大乔木,清除地表长势杂乱的植物,对现状乔木梳枝、修剪,新增美人梅、樱花、绣球等花乔、开花灌木,丰富植被景观层次。”储玫说。
市城市管理局公园管理处处长王皓敏介绍,类似山城巷生态游园的“口袋公园”通过“留、梳、增”保留原有植被、梳理杂乱空间、增补功能设施等举措,让市民群众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见美的愿景成为现实。
体育公园成市民运动新去处
最近一到晚上,两江新区山地运动公园就特别热闹。气温降下去后,居民们在这打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攀岩、玩轮滑。原来场地内高差近70米的大边坡被改造成了绿境攀岩项目,设有3个登山入口,根据攀爬难度的不同,分别适宜10—40岁、10—50岁、10—60岁的人群,吸引众多攀岩爱好者前来挑战。
20日下午,在重庆高新区凤栖湖体育公园,趁着下雨降温的凉爽天气,不少人已经在这挥洒汗水。左右闪躲,假动作一晃,一个急停闪出空当,张云果断在罚球线位置跃身一投,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正中篮筐。
“本来凤栖湖公园就很漂亮,现在又增设了好多体育场地和设施。”张云告诉记者,每周都会跟同事约在一起到公园打球,这里场地大,环境好。“最关键是近,跨条马路就到了。”在金凤实验室上班的张云一提到凤栖湖体育公园新增的运动设施就赞不绝口。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的绿色公共空间,提供了专业运动场馆之外的选择,大部分免费或者低收费向市民开放。今年我市计划建设13个体育公园,其中江津区临港产业城体育公园一期、巫溪县夏布坪体育公园、巫溪县运动公园等已于今年4月完工并投入使用。
“一园一特色”打造多元活动场所
“看!火车又来了……”“这是和谐号动车,有8节车厢,快要从山洞里钻出来了!”除了有完善的休闲设施,两江新区木桃路社区公园还融合铁路轨道与公园景观,每隔几分钟就有彩色列车呼啸而过。市民坐在绿化带高处的木质椅上,既能晒太阳,又能近距离观赏火车穿行。
在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的来鹿寺“口袋公园”,一块块展板告诉游客这里的“前世今生”——明朝重臣蹇义曾在这里生活。往里走,清风廊、红色党史人物宣传栏映入眼帘,写有格言警句的展板提醒着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廉洁底线。
“我们还积极探索‘公园+’多功能叠加的创新实践,让公园跳出‘几棵树、几块草坪、几张凳子’的刻板设计,充分拓展‘口袋公园’的功能。”王皓敏表示,“一园一特色”的形态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多元的价值。
按照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工作要求,在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市城市管理局印发《2025年重庆市“口袋公园”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便民亲民,绿色生态;务实节俭,共建共享”的原则,结合实施城市更新和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口袋公园”,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提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同时充分考虑服务群众需求,倡导使用节能、节水的材料、技术和工艺,落实全龄友好城市建设要求,打造多元活动场所。
截至6月底,全市今年开工建设“口袋公园”88个,目前已建成64个,服务周边群众114万人。(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崔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