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锻造”新未来 “老牌”化工企业的追新逐绿新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21 10:19:42
来源:建峰集团

新材料“锻造”新未来 “老牌”化工企业的追新逐绿新故事

字体:

  巍巍武陵山、滔滔乌江畔。涪陵白涛工业园区,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建峰集团”)尿素造粒塔似“脊梁”挺立。

  这里曾是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如今,建峰集团正积极布局新材料领域,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展现传统化工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

跨越半个多世纪,历经三次创业,历经岁月的洗礼,建峰历久弥新。

  传统化工企业竞逐“新赛道”

  今年,建峰集团年产6万吨PBAT/PBS(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可降解塑料项目将在重庆建成投产,填补当地产业空白。新材料产业是建峰集团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

  面对传统化肥单一产业结构的挑战,建峰集团多年前便将目光投向更具增长潜力的化工新材料领域。依托成熟的化肥工业技术为基础和重庆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特色化工产业,公司重点发展了BDO(1,4-丁二醇)及其下游产业。BDO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氨纶、可降解材料、锂电池溶剂等领域,产业链很长,市场需求增长快。当地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为BDO生产提供了稳定原料保障。

  目前,建峰集团已建成包括年产6万吨BDO、年产6万吨三聚氰胺、年产2500吨聚全氟乙丙烯等在内的新材料生产装置。预计到2025年,新材料板块营业收入将占集团总收入的30%以上。

  技术创新积蓄增长“新动能”

  技术创新是建峰集团转型的关键支撑。公司加大研发投入,联合科研机构突破核心技术瓶颈。2023年,建峰集团建成国内首套利用合成氨弛放气提取高纯氦气的工业化装置并稳定运行,氦气纯度达99.999%以上,实现了对战略资源氦气的国产化替代,每年可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此前,合成氨弛放气仅作为“废气”处理。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当前,在化工产业领域,行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瓶颈、创新能力短板、结构性矛盾等困境。”建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河海认为,企业需研发新产品或开发新工艺,推动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近年来,建峰集团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全链条突围,积蓄发展“新动能”。

  在技术攻关方面,公司新材料烯醇(BED)合成新工艺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多项专利。同时,建峰集团积极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成达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乙炔及BDO下游产品,并与长江师范学院共建重庆市页岩气化工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与此同时,建峰集团还聚焦尿素应用材料化,将尿素作为工业原料而不仅仅是化肥使用,结合新型催化技术,廉价的尿素可以为新材料提供很强的成本支撑。

  智能化、绿色化是另一重点。近年来,建峰集团建设了10个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了6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持续推进5G全连接工厂、未来工厂等建设。

  服务地方发展肩起“新担当”

  这段时间,建峰集团旗下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酯(DMC)项目建设现场,工程车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碳酸二甲酯是一种新兴的化工产品,可替代光气、硫酸二甲酯等剧毒或致癌物,用于有机合成或作为溶剂,被誉为“有机合成新基石”和“集清洁性及安全性于一身的绿色溶剂”,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果说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那么作为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核心溶剂和高端材料合成关键原料的碳酸二甲酯就好似“血浆”。

  “生产碳酸二甲酯所需主要原料为尿素,集团现有年产132万吨尿素产品生产能力,供应充足。”建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可间接减排二氧化碳,也是集团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积极尝试。

  据悉,建峰集团年产5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总投资5.25亿元,建设用地面积150亩,包含电子级碳酸二甲酯1万吨/年,工业级碳酸二甲酯4万吨/年,将成为重庆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材料产业的一块重要拼图。

  重庆市正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峰集团紧扣这一战略,在新材料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作了产业布局,目前已在氟化工、聚酰胺、聚酯、电子化学品等方向论证项目储备,奠定了发展基础。

  紧盯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市场,特别是电子级化学品,建峰集团厚植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乙酯等电子级、电池级新能源电解液赛道,催生氟化液、乙炔特种电子气,研究跟踪氨储能和氢能应用新技术,瞄准“双碳”,扩展二氧化碳驱替剂产品,做细新赛道。

  从核工业到化肥生产,再到进军新材料,建峰集团历经三次创业转型,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书写着传统化工企业依托科技创新,追“新”逐“绿”、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