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宝剑村,村民正在讲述宝剑碑的故事。通讯员 冉川 摄/视觉重庆
炎炎夏日下,细沙河在武陵山腹地蜿蜒流淌。河畔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水镇宝剑村,炊烟袅袅。
大山深处的这座小山村,何以得名“宝剑村”?
“去看块石碑就晓得了。”宝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昌琴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崖壁下,只见青草掩映下的石碑古朴,其上镌刻的文字清晰可辨。
195“岁”宝剑碑
寄托村民对法治精神的追求
宝剑村山多石多,素有石碑记事的传统。
在一块石碑前,胡昌琴手抚碑身、拭去泥渍,逐字逐句念出碑文:“泽沛苍生通都大邑仰舜日,恩覃黎庶海噬山陬乐尧天……”
碑文记载,清道光十年,为加强地方治理,由乡绅邹洪海发起,众人捐资,立下了这块“德佩甘棠碑”,以此“告示安民”。
“碑文还有严禁官差衙役及子弟亲属等与卑鄙小人一道贪赃枉法,向犯人及软懦之人索财要货,否则一律视为分肥营私,严惩不贷等内容。”胡昌琴介绍,这块石碑记载的内容,寄托了村民对“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法治精神的追求,也体现了百姓对公平、公正、清廉的诉求。“虽然立碑时间已过去195年,但石碑内容时刻警醒着我们村干部,要清正廉洁,要在家长里短中端平‘一碗水’。”
“石碑上有一处中华角石的化石,形如宝剑、节节向上,向左上方斜刺。”胡昌琴记得,祖辈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镌刻此碑时,工匠见中华角石化石形如宝剑,遂在相应位置雕刻了剑柄等装饰,并将其命名为“尚方宝剑”,石碑也因此得名“宝剑碑”,如今的村名“宝剑村”即由此而来。
今天,这块石碑已是酉阳县级文物。碑文传达的忠勇、公正等理念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宝剑村民沿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峭壁“众善同缘”碑
讲述村民劈山开路艰辛过往
与宝剑碑隔细沙河遥遥相望的河岸峭壁上,矗立着一块“众善同缘”碑。河岸峭壁几乎直上直下,上面却有一条已荒废的栈道仍依稀可见。
“众善同缘”碑与栈道息息相关:“路宽一尺,长十丈,虽未岩覆道坦平,而负担者行之自如……”
苦于出行难,1915年11月,由时任酉阳县议员熊子敬等人发起,乡绅、村民捐钱、捐物,对梯子岩栈道进行了修复。
“梯子岩栈道过去是村民进出村子,赶集买卖的主要道路,每天人来人往,热闹得很。”碑文“梯子岩为两河口大湖往来捷径,攀援而度行者危之”的记述,印证着村民冯明的记忆。上世纪60—70年代,宝剑村民赶集主要赶两河集(现属黔江区阿蓬江镇两河村),村民种的土豆、玉米、红薯“老三样”,就是经由这条“羊肠小道”被背到集市上换钱换物。
时光荏苒,历经110年风霜雨雪的“众善同缘”碑,仍在默默讲述着宝剑村民不甘困于重重大山,于崇山峻岭开凿、架设、修复梯子岩栈道的艰辛过往。
2008年,一条平整的硬化村路连通了宝剑村与山外的世界,梯子岩栈道逐渐荒废。目前,黔江、酉阳两地已将梯子岩栈道纳入文物管理范围,并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维护。
“党恩碑”与“丰收路”
让村民过上甜日子
“梯子岩栈道虽然没人走了,但它告诉我们,在大山深处的宝剑村,‘要想富,先修路’这六个字同样适用。”胡昌琴介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宝剑村因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很长时间都是实打实的“落后村”。“公路不通,豆腐盘成肉价钱;土地不平,大型机械进不来;水无保障,一遇天干喊皇天……”就是以前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情形,经过脱贫攻坚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不过,作为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选派到宝剑村的第一书记,黄果在2023年夏天遍访全村后仍然忧心忡忡。
“村里的产业较为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对外交通得到改善,但产业路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补强……”摸清家底,黄果细细琢磨着自己两年任期里要办的事:只有强基础,才能补短板、利长远;只有做强集体经济,办好老年食堂,丰富了文化活动,群众满意度才能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在黄果等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到去年年底,宝剑村完成了5.5公里主干道拓宽、硬化近10条产业路、建起2座人畜饮水池……10多个产业项目、近2000万元资金陆续落地。
仲夏时节,宝剑村种植基地的玄参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一条平整的产业路沿着基地延伸,村民吴文光正驾驶着三轮车把肥料送往田间。“除草施肥后,药苗长得更快、更壮。有了产业路,农资、农具直接就能送到药地里。脱贫攻坚让我们告别了苦日子、过上了好日子,接下来我们还要过上甜日子!”
产业路,村民习惯称之为“丰收路”。今年2月,丰收路旁立起了一块新碑,村民将其命名为“党恩碑”。
阳光下,“党恩碑”上村民刻下的诗句格外亮眼:“党如赤日耀东方,指引中华正道长。破浪乘风经苦雨,为民谋福谱新章。山河幻彩贫根去,科技兴邦国力强。岁月流金恩永记,千秋伟业颂歌扬。”(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王子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