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西南政法大学师生下基层“推普送法”-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22 18:06:28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助力乡村振兴 西南政法大学师生下基层“推普送法”

字体:

7月8日至17日,西南政法大学“青声说法,语润童心”社会实践团队10名师生赴重庆市黔江区城南街道青坪社区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开展了为期9天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创新“推普+”模式,将普通话推广与法治教育、文化传承、表达训练深度融合,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文化学习。

孩子们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进行书法写作。

聚焦“推普+” 创新设计7天结构化主题课程

“大家好,我是佩奇老师,害怕尖嘴有毛的动物,喜欢和大家在一起!”7月9日清晨,在李家溪社区,团队成员用“tag式自我介绍”方式开启了第一课,迅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在“基础音韵”专题课程中,成员们针对川渝地区发音特点,重点训练了边音与鼻音的区别,并通过“声母大作战”游戏和方言与普通话的生动对比,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标准发音。

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团队采用“推普+”模式,精心设计了7天结构化主题课程,每天聚焦不同主题,开设有“我是小小演说家”课程、“汉字流变:穿越时空的书法之美”课程、“国安小课堂——安泽文华”特色课程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团队创新设计“网络用语知多少”互动环节。

“YYDS、绝绝子……”在“趣辨网言,雅习礼语”主题课上,团队创新设计“网络用语知多少”互动环节,当网络热词被投影到屏幕上时,孩子们立刻热烈讨论起来。成员们通过对比网络用语版与规范用语版情景故事,让孩子们直观体会到规范语言的重要性。

实践团发挥法学专业优势,打造“安泽文华”法治安全课堂。

实践团还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打造“安泽文华”法治安全课堂,集中体现学科特色。课上,原创情景剧生动展示了校园安全隐患,“荆棘扫描仪”互动环节更是通过7组真实案例深刻解析霸凌边界。团队成员还引入《刑法修正案(十一)》条款,强调“12岁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底线。

多维赋能,开展丰富多样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除核心课程外,实践团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来到历史悠久的黔江濯水古镇,“青声说法,语润童心”社会实践团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们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文旅推广注入新活力,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他们联合“青伴夕阳·伙伴计划——蓝马甲行动”项目,开展“守住养老钱,幸福享晚年”主题防诈普法活动。针对社区老人多的特点,法学团队采用“法律+案例+互动”宣传:播放防诈片、演绎常见骗局情景剧、讲解相关法律,重点剖析新型“AI换脸诈骗”,传授“试探、不打款、验证”三步法。活动吸引40余名居民参与,发放宣传手册50份,有效提升老人防诈意识。

实践团开展“守住养老钱,幸福享晚年”主题防诈普法活动。

9天的实践中,实践团直接服务李家溪社区儿童50余人,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制作推普视频、调研报告等成果10余项。“看到孩子们从攥着衣角声音发抖,到落落大方地主持《非遗小讲堂》,这种转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一名实践团成员说,“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表达自我的种子。”

指导老师赵婧旸表示,“青声说法,语润童心”团队以专业智慧浇灌童真沃土,让语言与法治的种子在乡村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独特的青春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