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赓续历史文脉,又生长出时代活力——大礼堂片区城市更新的“破”与“立”-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7/22 08:10:18
来源:重庆日报

既赓续历史文脉,又生长出时代活力——大礼堂片区城市更新的“破”与“立”

字体:

七月七日,渝中区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提到,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前不久,我市围绕中央印发的相关规划,提速建设15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渝中区大礼堂片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项目位列其中。作为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大礼堂片区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面临着老旧居民楼集中、住宅设施陈旧、商业业态低端等现实挑战。7月7日至11日,记者在大礼堂片区蹲点采访,倾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了解当地惠民生、补短板、谋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以及其在资金组织、招商运营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以供借鉴、参考。

  绿瓦红墙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前,飞檐斗拱映着七月骄阳。红墙下的马鞍山传统风貌区,游客举着手机与“雁冰楼”门牌合影——此处曾是棚户区地块,如今成了承载抗战记忆与山城风情的网红地。一街之隔的和雅苑小区,老居民坐在新装的休憩长椅上摇着蒲扇,悠闲又惬意。

  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破”与“立”的命题愈发清晰。作为重庆15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之一,大礼堂片区既揣着人民大礼堂、沈钧儒旧居等历史瑰宝,又拖着老旧小区设施陈旧、业态低端的“包袱”。如何让老城区在“留改拆”中既赓续历史文脉,又生长出时代活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用5天时间蹲点这里,试图从民生变迁、功能迭代与困境突破中,触摸城市更新的重庆脉搏。

  看得见的变化

  从“老破小”到“新地标”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渝中是重庆的母城,建设早、起步快,在享受各种先发优势的同时,也更早地步入城市新旧转化的阵痛期。

  大礼堂片区改造提升正是源于城市发展中的痛点——这里既有见证山城七十余载风云的红色地标(重庆人民大礼堂),也诞生了重庆城区最早的中共党组织(中共重庆支部),还是抗战时期的防空警报地,是历史与文化的交汇之地。

  时光荏苒,这个片区老了、旧了,不堪重负。与马鞍山一街之隔的和雅苑小区,便是典型。

  和雅苑小区的十余栋居民楼,大多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你是没见过改造前的样子哦。”7月12日,记者来到和雅苑小区时,居民胡志英指着脚下的地面回忆道,以前铺的是小青砖,每到梅雨季节,地面返潮就会长青苔,走路特别容易打滑,“几年前,我在这坡上摔了一跤,膝盖肿得像馒头。”

  柴米油盐酱醋茶,买菜是老百姓基础的需求和活动,但过去和雅苑小区院墙林立,被分隔成5个独立的小院,互不连通。“每次出门买菜要兜个大圈子,多花20多分钟。”在小区里住了七八年的居民胡玲十分无奈。

  2022年搬来的戴佰珍老人则对漏水漏雨“深恶痛绝”。她家住在顶楼,防水早已老化。“客厅、卧室足足有五六处漏雨的地方,尤其是回南天,墙皮脱落,墙角甚至会长出青苔。”戴佰珍回忆。

  此外,停车难题也困扰着这里的小区居民。胡玲家里本来有一辆车,由于小区附近没有车位,只好停在1公里外的市少年宫,十分不便,迫于无奈只能卖掉。

  事实上,在大礼堂片区,类似和雅苑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还有许多。随着房屋老旧、功能缺失、交通不畅,许多居民逐渐搬离,和雅苑小区的租户占比一度超60%。

  在渝中区住建委重点项目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唐柏君看来,渝中区拥有重庆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络、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独特的江岸资源,应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既保留历史感、赓续文脉,又使城市富有活力、舒适便利、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崇德向善、便捷高效。

  2021年,渝中区提出“住房保障、品质生活、创新创业、完善配套”的片区更新提质思路,并对大礼堂片区因地制宜进行传统风貌区打造、老旧小区改造、特色街巷营造,旨在盘活闲置低效资产,形成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的山城街区。

  片区新风貌徐徐展开——

  马鞍山片区通过拆除违建、恢复历史风貌,从原来的棚户区摇身一变成了传承抗战记忆的风貌区;红球坝等老旧小区对外立面进行改造,增加适老化和便民设施,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形成了以和雅苑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整治示范点。

  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

  马鞍山项目巧妙利用地势高差,将建筑空间向地下延伸,形成4层地下车库,设置了250余个车位,缓解了片区周边的停车难题;建立城市慢行步道,串联起大礼堂—三峡博物馆—马鞍山风貌区,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动线。

  新产业集群态势渐显——

  以渝欧跨境电商为核心,马鞍山建成数字贸易产业园,先后集聚了链多多、赛玛特等上下游关联企业;活化利用风貌区内的历史人文建筑,复原了沈钧儒旧居,将红墙作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人和街社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将原本分散的楼栋整合为统一管理的居住区,寓意和美幸福;张家花园社区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红军楼进行功能再造,改造后的旧楼成了青年人才公寓,吸引众多巴蜀中学的青年教师前来租住。

  3年多来,“破”的是棚户区的杂乱、老房子的破败,“立”的是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的便利、“主客共享”的活力。红球坝小区加装了适老化扶手,人和街社区整合分散楼栋成“和美家园”,第八步道上展现“新重庆”的墙绘壁画可谓一步一景——这些细碎的场景,正是城市更新最生动的注脚。

  看不见的博弈

  在“民生账”与“发展账”间找平衡

  成绩虽然亮眼,困扰却始终如影随形。

  作为“浓缩版的重庆”,渝中区城市更新面临复杂挑战:城镇化率达100%;20.08平方公里土地上,常住人口超58万,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路网密度高居全国前列;2000年以前修建的建筑占比超40%,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33%,建筑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

  “每一块砖都连着民生,每一寸地都关乎历史,更新不是拆了重来那么简单。”唐柏君的话,道出了老城更新的核心困境。

  资金的“紧箍咒”最磨人。

  城市更新是一场复杂的外科手术,包括综合整治、风貌更新、整体更新3条主要路径,其中整体更新无疑是最彻底的。

  “但囿于资金问题,我们更多的选择是老旧小区改造。”唐柏君直言不讳,在房地产市场并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许多老房子的征收成本居高不下,与市场形成倒挂,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大拆大建的整体更新很难行得通。

  “老旧社区面宽量大,花费也不小。”大溪沟街道副主任熊清举例说,在大礼堂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中,划拨给街道用于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约为1.7亿元,平摊后改造成本被摊薄了。

  以和雅苑小区为例,改造成本约为500元/平方米,由于资金有限,很多时候在用材等方面也受限。“比如修建连通步道时,我们就采用了轻便耐用的落地钢制楼梯,这比修建混凝土石阶会节省一半的成本。”负责项目设计施工的市设计院设计师付逸说。但项目投用半年后却招来居民抱怨:“拖拽重物时的金属共振声,吵得人睡不着。”

  资料显示,在大礼堂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中,大溪沟街道的老旧小区改造仅限于人和街、红球坝两个社区,其余几个社区涉及较少,其中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

  另一个问题则是社区的长效运营问题。

  和雅苑小区改造后,人和街社区成立社区物业中心,并聘请3位保洁人员,对小区进行维管,每户每月收费为12元(物管费10元,清洁费2元),目前收费率为91%。

  记者测算,和雅苑小区共有500多户住户,即使满缴每月也只有6000多元的物管收入,加上政府补贴(每平方米补贴0.2元),也只有7000多元,支付人员工资已经捉襟见肘,更不用说还有设备损耗、公区能耗等费用,无论怎么算都是入不敷出。

  “是否能通过社区其他收入来补贴物业支出?”

  “也很困难。”人和街社区党委书记鱼雪梅坦言,社区会开展一些扶老托幼的服务,但这些服务收费很低,利润微薄。

  这又涉及下一个问题,即社区公共收益来源狭窄。鱼雪梅坦言,目前社区还缺乏停车场、广告位等自主经营性资产,去年挖掘潜在空间,腾挪出255个车位,但收益却归区属运营公司,无法反哺社区。同时,社区沿街商铺产权分散在私人业主手中,难以统一收储改造,“这种‘有资源无收益’的困局,直接制约着社区自我造血功能的形成。”

  在马鞍山风貌改造区,类似的困惑同样存在。马鞍山片区改造负责人、渝中区文旅发展集团战略发展部经理李晓路透露,目前马鞍山西区在改造后引入了跨境电商产业园,虽然形成了产业集聚,却使原本规划的文旅空间遭到挤压,削弱了“主客共享”的初衷。

  随着老居民的迁出,周边商铺的生意也受到影响。在马鞍山对面开了十多年饭馆的刘华琼坦言:“现在街坊邻居少了,打卡的游客虽多但留下来吃饭的少,一个月营收还不到1万块,比以前少了不少。”

  种种困境表明,在容积率饱和、历史风貌受限的老城区,每一个选择都像在钢丝上行走。

  破题之路

  在“共建共享”中寻找可持续发展

  蹲点采访时,我们也看到了破题的微光。

  张家花园的3栋老红军楼,给出了“闲置资产变民生资源”的解法。2021年,渝中区属平台公司斥资改造,保留外墙历史肌理,内部改造成168套青年公寓,引入建行建融家园运营——如今满租的公寓,既让老楼活了过来,又通过租金分成减轻了财政压力。

  “不是所有更新都要靠政府砸钱,社会资本进来了,闲置资源就成了活水。”项目运营方、渝中区城发公司负责人说。

  马鞍山的“东西联动”则在探索“产业与文旅共生”。西区的渝欧跨境电商产业园 2024年营收超53亿元,带动上下游企业扎堆;东区正招商引入乡村基等餐饮品牌,计划用“办公+文旅+配套”的组合拳,让游客能吃饭、企业有配套。唐柏君的话透着算大账的思路:“租金少点没关系,产业起来了,片区价值自然涨。”

  实施城市更新,除了解决资金难题外,还应创新自治共管机制,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管理人员不足的难题。

  人和街小学位于人和街社区,每当上学放学时,这一片区学生多,车辆多,而社区人手又少,管理起来很困难。于是,社区发动老党员田亚军组建了护校队伍,在学生放学时进行交通疏导、巡逻巡查。

  大溪沟街道通过“小巷茶评会”等形式,定期邀请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进行协商,对停车位规划、加装电梯、绿化调整、管线改造等居民关切的事项进行讨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目前大溪沟街道21个网格、88个微网格织成的治理网,让“政府干、群众看”变成了“大家想、一起干”。

  5天的蹲点采访,每到夕阳西下时,我们总会看到大礼堂的剪影投在马鞍山的红墙上,像一幅新旧重叠的画。改造后的和雅苑里,老人教孩子认墙上的“新重庆地标”;产业园的年轻人下班时,会绕到沈钧儒旧居前拍张晚霞照——这或许就是城市更新最理想的模样:生活熠熠生辉,历史却没有暮霭沉沉。

  但这场“破”与“立”的实践,远未到交卷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钢制步道的噪声与居民的安宁如何再平衡?跨境电商的繁华与老街的烟火怎样再调和?政府的投入与社区的自治还需要在哪些环节上再衔接……城市更新一直在路上,追寻的每一个答案,或许就藏在明天的朝阳里,藏在居民的笑容里,藏在那些尚未写完的城市故事里。(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左黎韵)

【纠错】 【责任编辑: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