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九龙坡区白市驿党群服务中心,交警正在为托管班的孩子上安全课。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7月16日,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外卖员杨化将8岁的女儿送进社区会议室。看到女儿和会议室里其他十多个孩子很快熟络起来,杨化转身骑上电动车又去忙了。他说:“孩子放暑假了,家里没人照看,交给社区的假期托管班,我们放心!”
假期公益托管是重庆2025年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已在城乡多点开花。今年暑假,全市计划开设公益托管点位1006个,覆盖未成年人超9万人。
公益托管班教些什么?有哪些孩子参与?效果如何?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服务对象多为双职工家庭子女
前不久,在江北区寸滩街道某企业上班的吴迪给即将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报了港城小学的暑期托管班,“这个托管班是共青团重庆市江北区委主办,免费,设施全,安全有保障,我上班也更安心。”江北区新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双妹介绍,托管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职工家庭,双职工家庭的子女占大多数。
“有一些孩子来自附近重庆市设计院的双职工家庭。”渝中区人和街社区工作人员陈凤说,托管班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重庆市渝中区委、人和街社区举办,也是免费的。
而在高新区白市驿镇松岭社区托管班,外来人员子女比较多。“附近有个汽摩市场,有很多来重庆做生意的外地人,暑假到了,他们就将孩子送来托管班。”社区党支部书记余平说。
在汽摩市场开五金店的吴海(化名)说,女儿在托管班有老师教知识,还有同学一起玩,不论是学习还是安全,都比孩子一个人在家里有保障,“以前没去托管班,女儿只能整天在家看电视,现在她开心,我们也放心。”
特色课程让孩子玩转托管班
“无人机可以做什么?”“拍摄、农业生产、巡逻、送快递……”7月14日,港城小学暑期托管三班,来自重庆艺才技师学院的志愿者余奉函正在上无人机课,近20名学生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课程进入实操环节。余奉函带着孩子们刚来到户外,11岁的睿睿就迫不及待地拿起遥控器。随着无人机嗡嗡升起,他轻轻推杆,微调方向,操纵无人机来到地面的红圈正上方,再缓缓下降。“成功!”看着无人机稳稳停在圈内,睿睿比了个胜利的姿势。
同一时间,二班的孩子正在学习非遗扎染,一班的孩子则在上心理健康课。“当晚孩子回家后,一边给我看她做的扎染作品,一边教我制作方法。”二班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让她意外的是,孩子还拿着扎染作品对她说:“人生就像这个扎染作品,每一个都不一样,展开那一瞬间都会有各自的精彩。”
在松岭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高新区交巡警支队勤务四大队交警王海波受社区邀请,给班上近30名学生上了一堂交通安全宣传课。“左臂向前平伸,掌心朝前;同时右臂和手掌平直向左前方摆动,掌心朝左,这是什么信号呀?”王海波一边比画,一边提问。“是右转弯信号!”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交通安全课后,来自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的志愿者夏思宇又给孩子们上了“古老的象形符号”课程。“孩子们参与度都很高,听得也很认真。”夏思宇说。
“我们还组织孩子们参观消防救援站、公交车站和白市驿镇历史文化基地等。”松岭社区工作人员黄星颍介绍,社区8月份还将举行儿童集市,作为暑期托管的收尾活动。
7月10日,在渝中区人和街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重庆工商大学的志愿者给孩子们送去一堂法语课。志愿者通过播放短视频、组织情景对话等形式,把中秋节、端午节等习俗,以及嫦娥奔月等民间传说作为教学素材。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不仅接触了法语,还增添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记者走访发现,多数暑期托管班在作业辅导、托管看护等公益性服务基础上,还开设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涉及生活安全、文化、社交、心理、体能训练、益智手工等多个方面。例如,奉节县“橙心托”托管班开设了情绪绘画课;北碚区“悦学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教授孩子们垃圾分类知识;大渡口区华庭社区托管班请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生命教育的启蒙。
师资安排、场地设置等亟待完善
政府主导、公益免费、课程丰富……记者发现,公益托管的确帮家长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深受家长欢迎。不过,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记者观察到,不少托管点会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分班。例如,港城小学托管点设置了3个班:一班针对3—6岁孩子,二班面向6—9岁孩子,三班则接收9—12岁孩子,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
不过,并非所有托管点都有这样的条件,一些社区托管班因为孩子人数有限等原因,只设了一个班,将年龄、喜好不同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统一管理学习,一些家长反映“不够合理”。
托管班的名额也备受关注。由于条件有限,以及要保障学生安全等因素,托管班名额有一定限制,不少家长呼吁增加名额和班级,还有家长表示可以接受在合理范围内缴纳一定费用。
例如,目前江北区各镇街基本都开设了暑期托管班,但存在区域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供不应求,位置稍偏的区域又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共青团重庆市江北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在午餐和午休安排上,不同托管班也存在差异。有些托管班每天有专门食堂供应午餐,不过需收取一定费用;有些托管班由于条件有限,无法提供餐食。以某社区为例,暑期托管班共8期,计划接收近300名孩子,由于人员、设施等限制,家长需要接孩子回家吃午饭和午休,下午两点再送来。一接一送,给不少家庭带来困扰。
“如果有更丰富的师资就好了。”人和街社区相关负责人鱼雪梅认为,目前托管班比较依赖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急需专业人员提供指导。她建议托管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师范生实践基地,同时吸纳退休教师组建专业师资库。此外,还可通过入户调研、线上问卷等方式,精准把握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联合社会组织、高校等开发更多特色课程,丰富托管班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
针对托管班的场地问题,重庆市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秘书长曾剑表示,目前很多托管点利用社区会议室、活动室等场地。“寒暑假期间,很多学校处于闲置状态,大可充分利用起来。”他说,如果假期托管能整合公共文化馆、科普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益性场所,既能盘活资源,还能依托这些场地设置一些特色课程。(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