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川:以科技之“眼”洞察大地之“变”户外地灾滑坡试验场精准“把脉”灾害链-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7/22 10:13:44
来源:永川区委宣传部

重庆永川:以科技之“眼”洞察大地之“变”户外地灾滑坡试验场精准“把脉”灾害链

字体:

户外地灾滑坡试验场。

  近日,在重庆永川云雾山深处,一处人工打造的滑坡体正经历着从平静到崩塌的全过程。随着模拟暴雨强度不断加大,人造山坡从渗流、局部滑塌,最终演变为泥石流奔涌而下。这并非真实灾难,而是重庆首个可模拟多工况的户外地灾滑坡试验场的科研现场。

  该试验场由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建成,同属于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野外试验基地,为精准“把脉”地质灾害链、提升防治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人工暴雨“浇”出灾害链 现场复刻三峡险情

  试验场宛如一个微缩版的三峡库区及重庆山区典型地貌。现场,科研人员正操控着人工降雨装置,模拟重庆常见的极端暴雨天气。雨水冲刷下,山坡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到局部土石滑落,最终竟真的“造”出了一场小规模泥石流。整个灾害演变链条,在眼前清晰呈现。

  “这里的地形、土质,都高度还原了三峡库区和重庆山区的典型滑坡隐患点。”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廖云平,指着眼前精心构建的高切坡、冲沟和堆积层滑坡模型介绍。

  试验场依托真实山地环境,精准复刻了包括库水位升降、强降雨诱发、工程切坡扰动等在内的10余种典型灾害情景。其核心滑坡体尺寸达25米长、5米宽、2米高,可动态呈现从坡面流、局部滑塌直至泥石流暴发的完整灾害链,为捕捉灾害启动初期的细微征兆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战场”。

  山体“听诊器”实时预警 实现全流程智能监测

  试验场的“硬核”之处,在于布设了一张无形的科技监测网。在现场,各种监测设备分布在地下和地表,共同捕捉着山体的每一次细微“颤抖”和形变。“通过布置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光纤应变、含水率、震动等监测设备,真实感知滑坡在发育演化过程产生的位移、变化特征,研究滑坡启动初期的关键征兆。”廖云平介绍。

  “滴滴滴……”随着模拟降雨强度增大,一阵急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并从提示音迅速升级为高频警报。据悉,通过智能预警算法,系统可分级发出警报,实现“从微小变形预警到溃决前紧急响应”的全流程监测。测试中,设备成功捕捉到降雨引发滑坡的初兆信号,并通过声光报警提示风险等级提升,验证了技术可靠性。

  “这些‘听诊器’能提前‘听’到滑坡前兆,通过报警告诉我们风险到了哪一步,”廖云平蹲在刚发出警报的监测点旁解释,“这为临灾前组织人员疏散、采取应急措施抢出了宝贵时间,是精准防治的关键技术保障。”

  成果转化加速器 科技从“书架”走向“山野”

  该试验场不仅是滑坡机理研究的“实验室”,更是监测设备研发的“中试基地”。除自研设备在此测试外,该试验场目前还吸纳南京大学的光纤监测设备、北京中立的深部位移监测设备等进行长期测试,加速新型监测设备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转化。

  “这里就是新设备的‘考场’,只有在这里通过严苛的模拟灾害考验,才能真正应用到一线防治中去。”廖云平说,“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深挖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加速好技术从‘书架’走向‘山野’,为地质灾害防治编织更坚固的立体科技防护网。”

  从精准捕捉山体“脉动”的智能“听诊器”,到经受住严苛考验的新型监测设备,未来,一项项成果将从这里走出“实验室”,奔向更广阔的山川大地,它们将在防灾减灾实战中,为提前预警、科学决策、有效避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让精准预警与科学避险真正跑在灾害发生之前。(陈欣薇 刘意)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