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动车充电,这事儿看着小,却是老旧小区居民天天发愁的“老大难”问题。以前,有的居民冒险从楼上“飞线”,有的还把笨重的电瓶搬回家,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咋办?文峰街道在中原社区动起了脑筋,不搞大拆大建,专盯那些不起眼的“巴掌地”——楼栋外墙边、犄角旮旯的空地,硬是在这些方寸之地,“挤”出了安全方便的充电桩,让居民们下楼就能充上电,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巴掌地”里“挤”出充电港
中原社区里多是老旧自建房,想找块地方建集中充电桩都很难,文峰街道干部们没被难住。他们琢磨着:大地方没有,那些零零碎碎的地方,能不能用起来?
文峰街道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将消防、住建、电力等多个部门聚集在一起,通过线上线下开会的方式商讨解决方案。大家一合计,决定换个思路:不搞“大而全”,就搞“小而精”。每栋楼都摸清楚情况,量身定做,把充电端口直接“挂”到墙上、安在墙角,见缝插针!
社区网格员当起“侦察兵”,天天在社区转悠。他们人手一部手机,挨栋楼走,仔细瞅:哪面外墙能挂?哪个转角有空地?哪块边角地能利用?尺寸有多大?离电源近不近?这些关键信息,网格员们拿手机一拍、一量、一记,立马就传到了平台上。
平台把网格员们传回来的“情报”经过分析、比对,很快就挑出了23处最适合安装充电桩的“巴掌地”。选哪安、安几个,不是干部说了算。方案先在社区微信群里“晒”出来,让大伙儿都看看;再开居民代表大会,大家投票定。最终,194个智能充电端口像“螺丝钉”一样,稳稳当当地“嵌”进了15栋居民楼的边边角角。
别看地方小,加起来能满足200多台次电动车充电!居民们可乐坏了:“以前充电要么‘飞线’冒险,要么搬电瓶上楼,现在下楼就能扫码充电,手机上还能看充电进度、收到充满提醒和安全提示,真是太方便、太安心了!”
“双网格”发力除“飞线”
充电桩安好了,不等于万事大吉。那些乱拉乱接的“飞线”,像悬在头顶的“炸弹”。充电桩一启用,一场“飞线清零”行动紧跟着就启动了。中原社区总结出了“双网格”的法宝:网格员巡查网+居民自觉响应网。
网格员就是社区里流动的“眼睛”和“安全哨”。每天在自建房区域转悠,一是看新安装的充电桩用得好不好,二是巡查“飞线”充电的现象。一旦发现,手机立刻拍照,位置、情况清清楚楚记录,实时传回“141”基层智治平台。平台里专门建了个“飞线隐患库”,这些信息一进来,隐患点位就一目了然,而且是动态更新的,今天查了明天还查,绝不让隐患“躲猫猫”。
要消除隐患,还得让大家明白为啥不能“飞线”。文峰街道和中原社区线上线下一起使劲。线上,网格员在社区微信群里不停“轰炸”,发布整治通知,让那些真实火灾案例触及灵魂。线下,楼道贴公告、小喇叭循环喊、小区门口摆摊宣传。网格员现场当起“讲解员”,拿着手机里存的案例图片、视频给居民讲解。
宣传到位了,居民的安全意识真上来了!不少人从“被管”变成了“主动管”。
中原社区二号院居民张伟就是典型。那天他正好在小区内看到网格员在宣传“飞线”的危害,还展示了火灾现场照片。“刚听人家讲完那些吓人的事故,再一抬头,瞅见自家窗户也耷拉着根充电线……心里‘咯噔’一下!”张伟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小心点就没事”,现在才真觉得后怕。
“宣传里说的那些火灾事故,想想就后怕,自家这根线确实是个隐患。现在小区有了充电桩,下楼几步路就能充,比自己拉线安全多了!”张伟二话没说,回家就把自己从七楼拉下来的电线给拆了,电动车直接推到了新装的充电桩那儿。
像张伟这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整改的居民,中原社区里已经有20多户了。居民自觉参与的这张“安全网”正越织越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张伟这样“一点就透”。中原社区三号院的居民丁洪勇家,网格员就费了一番功夫。
第一次上门,网格员发现他家从三楼窗口拉出的充电线,紧紧贴着天然气管道往下走,电线皮都磨破了!这太危险了,短路或漏电,很可能引燃燃气,后果不堪设想!丁洪勇虽然知道有危险,但嫌麻烦,就弄了根橡胶管把电线套上,再加了个漏电保护器,以为这就“安全”了,电线还是挨着天然气管道。
“橡胶管虽能防磨损,但电线发热时仍可能影响天然气管道安全,这个隐患必须彻底消除!”网格员没放弃。过了几天,又找上门。当天下午,丁洪勇就把电线规规矩矩地拆除了。
目前,中原社区已排查并整改各类“飞线充电”隐患310余处,其中像丁洪勇家这样紧邻天然气管道的“高危炸弹”就有12处被成功拆除。
集中整治“智治平台”显威力
有了前期网格员扎实的摸排、充分的宣传,再加上“141”基层智治平台提供的精准“情报”,集中整治行动就有了“准星”。
6月27日,文峰街道通过“141”基层智治平台统一指挥,城管、消防、公安、电力几个部门的人马齐上阵。
当天,文峰街道共清除“飞线”隐患点23处,剪掉私拉乱接的电线123条。为了防止“飞线”死灰复燃,文峰街道给网格员压了实担子,每天至少在责任区域巡查两次,随时查看充电桩使用情况,发现新冒出来的“飞线”苗头,立刻拍照上报平台,实现“飞线”问题的源头治理和动态清零,牢牢守住居民“头顶上的安全”。
“中原社区‘巴掌地’变充电港的尝试,成了文峰街道的一张智治名片。”文峰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块“试验田”成功了,接下来要好好总结,在整个街道推广,把“巴掌地充电港”的经验,揉进文峰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大盘子里,新改造的小区提前规划好,让充电桩和小区绿化、居民活动的地方巧妙融合。充分地用好“141”基层智治平台这个“智慧大脑”,让它管“飞线”、管设备维护、派活给网格员、考核工作成效,样样都行,推动“微空间充电港”模式在更多老旧小区落地生根,而且要智慧化、标准化。
文峰街道正靠着“数字微基建升级”和“智治长效化落地”两个“引擎”,借助“141”基层智治平台的力量,在解决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路上,摸索出一条安全、便捷、有韧性的新路子,努力打造一个大家都能照着学的“智治样板”。(谢国邦 胡峻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