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城职小橙新”志愿服务队深入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依托共青团“七彩假期公益托管班”项目,创新开展“非遗传承+语言推广”社会实践,为当地儿童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浸润课堂。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城职小橙新”志愿服务队用陶埙为儿童演奏乐曲《小星星》。
非遗课堂架桥梁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志愿者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为载体,通过“埙乐教学+普通话训练”双轨模式,打造沉浸式推普课堂。从《小星星》的埙韵初体验到拉胚塑形中的工匠精神讲解,孩子们在“心手合一”的实践中,更深刻理解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深厚底蕴。
在志愿者的讲解指导下学习陶埙吹奏的指法。
孩子们体验拉胚塑形的制作流程。
红色基因薪火传
活动现场,孩子们用稚嫩笔触为陶埙设计红色元素外观图案,有狼牙山五壮士的凛然气节、小红军守护旗帜的忠诚身影,还有象征文明根脉的天坛巍峨轮廓以及代表大国崛起的钢铁航母。
绘画结束后,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以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讲述红岩故事。“讲述时仿佛触摸到江姐炽热的心!”小讲解员们动情的表达,展现了推普教学与红色教育的有机融合。
孩子们上台讲述红岩英烈的故事。
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旋律响起,孩子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引吭高歌,普通话发音字正腔圆,情感自然流露。志愿者们感慨,这次实践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实践活动期间,志愿者耐心向孩子们宣传推普行动。
“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做好陶埙文化推广,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支撑。”据悉,该团队后续还将继续加强与“暑期托管营”的合作,开展更多精彩且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根脉、服务基层发展的担当。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