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对话: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阅读——书博会南岸分会场首场主题文化活动举行-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26 17:17:39
来源:“南岸发布”微信公众号

成渝对话:AI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阅读——书博会南岸分会场首场主题文化活动举行

字体: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阅读生态亦不例外。“我们能为AI时代的阅读做些什么?”带着这一命题,第33届全国书博会南岸分会场首场主题文化活动——“2025年度成渝双城文学对话”于7月25日下午在南坪万达广场举行。活动邀请到来自川渝两地学术界、出版行业、图书馆以及市、区宣传文化系统的嘉宾展开深度对话。

  AI时代,各种App的智能推荐让“信息找人”更精准,却收窄了阅读视野;各种有声书、AI朗读简化了阅读方式,却削弱深度阅读的沉浸感;数字阅读平台提供了海量资源,却让“选择困难”成为新的障碍……这些AI时代的特有现象饱受诟病。受邀嘉宾以“AI时代的阅读”为核心命题,从各自认知与实践角度进行探讨。

  “我把今天的问题抛给AI,它的回答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我在想:这个问题,我还能回答得比它好吗?”在谈到AI时代背景下人的阅读需求变化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编审曾雪梅说,阅读的本质没有变化,变化的是阅读载体和模式。“我们应该找到和AI最适合的‘相处方式’,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她这样说。诗人、出版人吴向阳则认为,读者在接受AI带来方便的同时,应该更好地保持思想上的定力,让阅读更有“主见”。

图片

  在谈到AI时代下图书馆的坚守和作为时,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付玉贞分享了自己的碎片化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决定了我们阅读的深度不够,图书馆应该成为深度阅读的阵地”。重庆图书馆纪委书记、副馆长毕涛表示,AI可以帮助图书馆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让管理者有精力完成更重要的事。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长江波则认为,图书馆对阅读的“初心”,即使在AI时代也不会改变,并一直担当着“保存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随着精彩对话的落幕,曾雪梅分享了书作《从内卡河到扬子江——一位德国医生的中国岁月》的故事。该作品讲述了一位德国医生从莱茵河畔的内卡河跨越到长江之滨的扬子江,用医者的仁心丈量土地,用日记的温度记录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坚韧的故事。分享完毕,曾雪梅代表译者海娆将该书赠予南岸区图书馆。

图片

  当天,活动还发布了川渝地方文献目录检索平台。据介绍,该平台是巴蜀、巴渝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互通交流、融合应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和数据平台,平台采用国际通用的元数据标准,支持多维度检索,可满足不同用户查询需求,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提升地方文献数据质量,为川渝两地学术研究、文化弘扬及公众服务提供权威、可靠的专题资源支撑。目前,33家协作馆已上传地方文献馆藏数据8.9万册,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着文化宣传和推广作用。

图片

  今年6月,在南岸区图书馆精典书店分馆,重庆出版集团发布了“渝版‘巴·掌书’城市书单计划,并公布捐赠了首批渝版“巴·掌书”书单。当天对话活动还进行了首套定制出版渝版“巴·掌书”《老舍全集》共30册的预发布。方寸之书构建起重庆城市记忆“基因库”,为山城量身定制“文化基因图谱”,助力全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参加当天活动的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积极响应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求,我市启动了“巴蜀高铁掌书廊”项目,让“巴·掌书”的温暖与智慧传递给更多高铁乘客和游客。(舒永兵 崔景印)

【纠错】 【责任编辑: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