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在改造一新的学习空间写作业。记者 张莎 摄\视觉重庆
7月25日,两江新区金山街道民心佳园小区,一支携带工具箱、步履匆匆的年轻队伍引起记者的注意。询问之下得知,他们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谭晖带领的团队,正赶往曾参与“家的同心圆”公益改造项目的儿童贝贝(化名)家中进行回访。记者随即同行,亲身感受了一场温馨的“售后”服务。
走进贝贝家,台灯暖白的灯光照着书桌,然而贝贝稚嫩的手指却点在作业本上一块恼人的阴影上:“姐姐,晚上写字,这里总是一块亮一块暗的。”
团队成员、研究生刘西西立刻蹲下身,视线与贝贝齐平,目光追随着孩子笔尖的轨迹。问题很快锁定:台灯因安装位置偏右,孩子写作业时恰好在作业本的左侧投下了一片暗影。
“来,我们试试调整它。”刘西西利落地松开固定夹,将台灯移至书桌中部靠左的位置,重新固定。
“现在感觉怎么样?”灯光均匀地洒落在整个桌面上。贝贝拿起铅笔,流畅地在纸面画出一个饱满的圆圈,小脸瞬间被点亮:“看清了,影子没啦,亮堂堂的。”
仅仅两分钟,一次细微的调整,便改善了孩子的学习天地。谭晖在一旁欣慰地看着,她告诉记者,贝贝此前学习环境非常局促,挤在一个不足3平方米的角落,小桌子被书本包围,背后紧贴着双层床,压抑而杂乱。如今这定制的书桌,可调节高度的舒适座椅,收纳有序的书架,以及专门展示她画作的小天地,正是项目团队前期多次登门、细心倾听孩子心声和观察其习惯后精心设计的成果。
“每个家庭,我们至少入户了5次。”谭晖说,“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困境、需求和愿望,才能做出适合他们的改变。”
这束精准点亮书桌的光,是“家的同心圆”项目织就的温暖网络中的动人一景。记者了解到,这个由金山街道·山之上·社区慈善基金、重庆宜家家居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疗愈与康复设计研究中心三方携手发起的公益项目,核心正是以“艺术疗愈改造空间”为理念,聚焦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通过量身优化他们的居住环境,从物理空间的改善抵达心灵的慰藉。目前已完成五个困难家庭的公益改造。
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栋楼,记者跟随团队叩开了郑兰(化名)老人的家门。眼前的景象,与谭晖初次探访时已截然不同。
谭晖谈起初次见到郑兰老人家里的情景:杂物堆积如山,昏暗的灯光下,唯一的沙发成了老人的栖身之所,压抑感令人窒息。老伴离世,腿脚不便的独居生活,曾让这个家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秩序。
改变始于“家的同心圆”团队到来。记者环顾四周,改造的痕迹细致入微、充满巧思:1.3米高的收纳柜让老人不用弯腰,取物方便且触手可及;厨房里1.5米高的置物架和错落有致的挂钩,解决了她够不着、拿不稳的困扰;床边和主要通道悄然立起的稳固扶手,方便老人在家里走动。最触动人心的是灯光的变化——从原先冷冽的白光,切换成了现在温馨的暖黄,整个家仿佛被温柔地唤醒,充满了生气。
郑兰抚摸着床边新安装的扶手,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以前晚上起个夜,心里七上八下,总怕摔着。现在好了,摸着这个扶手,心里踏实多了!”过去两个月,笑容重新在她脸上舒展,话语明显多了,步履似乎也比之前轻快些许。
望着老人的变化,谭晖深有感触:“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家,本身就是最温柔、最有效的疗愈师。”(记者 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