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走100米就喘得直不起腰,现在能慢慢走上400多米了。”在重庆开州区温泉镇尘肺病康复站,77岁的矽肺叁期患者廖某一边做着腹式呼吸训练,一边向病友讲述自己的变化。这位有35年煤矿工作史的老人,曾因肺功能重度受损、静息血氧仅88%常年卧病在床,经过康复站4年多的个性化干预——包括每日呼吸训练、长期低流量氧疗和抗阻训练及耐力训练等,如今不仅气促减轻,生活也能基本自理。
廖某的康复,是重庆尘肺病康复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作为系统推进尘肺病康复站建设的地区,重庆自2019年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以来,已建成91家康复站覆盖28个区县,基本实现100名以上患者乡镇全覆盖,以“精管理、新服务、实保障”的特色模式,为尘肺病防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管理创新:从“碎片化”到“标准化”
走进重庆任何一家尘肺病康复站,“七个一”建设规范的标识都清晰可见——一套康复设备、一名专职医师、一份个性化方案等,这是重庆为尘肺病康复站制定的硬性标准。
培训班开班仪式。
重庆创新建立“1+3+N”质量控制体系,以1个市级质控中心统筹,3个区域分中心协同,N个康复站质控点落地,每年开展评估并评选星级康复站,累计培训业务骨干832人次,让康复服务有了统一“标尺”。
作为重庆市尘肺病康复站的技术支撑机构,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每年都会对基层康复站的骨干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重庆市职业病防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会详细讲解尘肺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现场演示康复训练的操作技巧。
此外,该院还开发了重庆市尘肺病康复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康复服务、远程会诊、大数据分析 “一网通”,专家通过评估小程序实时解决站点难题。开州区温泉镇尘肺病康复站便是受益者,通过平台动态追踪318名建档患者(含周边乡镇115人)的康复数据,其评估率、随访率分别达96.86%、95.28%,康复率超93%。
服务创新:从“单一治疗”到“全域覆盖”
“既能治尘肺,又能调慢性病,家门口的康复站啥都管。”这是奉节县鱼复街道患者陈先生对康复站的评价。陈先生既是尘肺病患者,又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过去需在多家医院辗转。如今,鱼复街道康复站将呼吸慢病纳入服务范围,为他提供呼吸训练、中药雾化、八段锦指导“一站式”服务,3个月后其6分钟步行距离提升近一倍。
入户随访。
这种“多病共防”的服务拓展,是重庆的创新之举。全市已有26个康复站开展慢阻肺康复,管理患者977人;引入针刺、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累计为17118人提供40余万人次服务。针对行动不便或外出务工患者,重庆推行“划片包干+上门服务”,开发“尘肺病管家”平台实现就近选点,通过物联网设备指导居家康复,让2955人次患者在家就能接受规范训练。
保障创新:从“个人负担”到“多方托底”
“住院119人次,报销27万多元,自己没花啥钱。”温泉镇尘肺病康复站的工伤患者数据,道出了重庆在保障上的突破。开州区将尘肺病工伤患者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诊疗项目由工伤保险基金全额支付,2025年新增30种特效药纳入报销,63家定点机构实现联网即时结算。
资金保障更见力度。各区县设立10万至160万元专项资金,开州区为9家康复站各增10万元预算,奉节县统筹160万元救治基金确保患者自付比例不超10%,铜梁区为未参保患者争取30万元救治资金。“没钱也能治,康复有盼头”,成为患者的共同感受。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管理尘肺病患者24801人,累计服务86.8万人次,患者满意度超95%,康复训练率提升至70.2%。从标准化管理到多元化服务,从资金托底到技术赋能,重庆以创新实践证明:尘肺病康复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可通过体系化建设破解的民生课题。(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