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多年来在电子信息材料人才培养领域深耕不辍,并携手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合力创建“重庆市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教协同向纵深发展,为电子信息材料人才构筑起广阔成长平台,点亮青年学子的成“材”之梦。
校企共建重庆市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创用一体化平台。
突破多元壁垒 产学研创用深度融合
“这就是用新材料生产的硅钢片,它分为一般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在重庆望变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校企导师的讲授下,上了一堂身临“企”境的产业公开课。
校企导师为身临“企”境的学院师生讲授产业公开课。
把课堂“搬”进企业,让专业对接产业,是学院加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学院坚持“引企入教、以产定教、以产促教”,依托重庆市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联合企业开展了一系列育人合作,形成了“产学研创用”多元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先后与重庆平伟实业、重庆臻宝科技、重庆惠科金渝、重庆国际复合材料、重庆望变电气等一批合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共建6个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40余个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引导更多材料学子走近产业链,增强对前沿技术和现代产业体系的了解,锤炼更加扎实的实践创新能力。
为让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需求,学院引导企业“沉浸式”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与惠伦晶体(重庆)科技、重庆平伟实业科技等企业共建教育部新形态教材2部、重庆市一流课程6门,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仿真项目13项,其中4项获批重庆市虚拟仿真项目。
校企还共同打造了10余个国家级和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全面覆盖电子信息材料及器件的全产业链。尤其在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方面,学院联动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并成功完成应用转化,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有效支撑了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多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学院与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合作,以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及绿色制造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异形特种玻璃纤维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与重庆平伟实业联合研发了应用于开关电源的同步整流器件,实现了关键器件的自主可控制造。与华为、臻宝科技、火炬电子等单位积极合作,研发了滤波器、环形器、陶瓷天线、电容、大尺寸绝缘陶瓷等一系列国产化高性能电子元器件并得到了型号试用。
重庆理工大学与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创用的多元融合,也促使学院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实现新跨越。学院在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器件、无机非金属电子功能材料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全球ESI前1%。
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 点亮青年成才梦
为加快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人才,学院基于“材料+”学科交叉理念,不断深化新工科教育改革。
针对传统材料专业教育所面临的课程内容陈旧、学科分隔等问题壁垒,学院深度融合电子、信息、机械、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发特色专业课程模块,并通过开设“课堂—跨界课堂—前沿课堂”将产业前沿技术与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
针对工程素养弱化问题,学院构建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社会思政”的“大思政”三维育人模式,以思想铸魂,以实践砺行。融合材料学科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讲座和工程师职业伦理课程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行业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使命担当。
重理工材料学子深入企业一线,感悟工匠精神。
依托重庆市先进电子信息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前学院已初步构建起“三域融合-三方协同-三场贯通”先进材料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科教平台融合、产教实践融合;校企项目协同、校院课程协同、校地双创协同;课堂与工场贯通、实践与现场贯通、校园与职场贯通三个维度,打造集产、学、研、创、用于一体的先进材料人才培养平台,实现材料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之下,是一批批栋梁之“材”涌现。近5年,学院学生承担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450余项。学生作品还作为重庆理工大学10项学生科创成果之一,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亮相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