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指导,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企业跨境服务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构建中小企业品牌出海高质量发展新形态”高峰大会在重庆人民大礼堂举行。
本次大会汇聚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专家、出海企业代表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共百余人,聚焦政策赋能、数字运营与生态协同三大核心议题,发布多项重磅成果,为中小企业品牌出海构建“全链条赋能体系”。
现场发布“新出海2035计划”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企业跨境服务工委会理事长申鹏表示,协会将依托“双50・双20”全球服务网络,推动政策资源、国际渠道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破解中小企业“出海单打独斗”困境。
荣昌区商务委、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单位代表分别从区域服务基地建设、复合型人才培育角度发言,强调“政校企协”四方协同的重要性。四川外国语大学提出的“经贸+多语种+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直指当前75%出海企业面临的“本地化运营官”“全球数字化运营人才”缺口痛点,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解决方案。
多项成果落地 构建出海全链条支撑体系
大会现场发布《中小企业品牌出海及出海人才发展政策红利清单》《中小企业品牌出海全球数字化运营培育体系大纲(2025版)》等系列文件,系统整合国家及地方政策资源、数字化运营工具与人才培育标准。
其中,政策红利清单涵盖跨境物流补贴、海外展会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12类具体措施,为企业降低出海成本提供“工具箱”;数字化运营培育体系则聚焦AI技术应用、跨文化内容创作等实战能力,助力企业从“走出去”向“走进去”升级。
作为大会核心成果,“新出海2035计划”由中海协企业跨境服务工委会副理事长谢娇正式发布。该计划以“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形态”为目标,提出三大实施路径:一是建设市级出海服务基地,推动政策下沉与资源落地;二是打造“新出海达人实训基地”,培育连接中国产业与海外市场的传播力量;三是搭建“7×24小时线上外洽会”平台,实现全球商机常态化对接。
打造“新出海达人实训基地”
当日下午,“新出海2035计划”特邀闭门会同步召开,来自全国的市级出海服务基地代表、链主企业及新出海达人围绕计划落地展开深度研讨。
会上重点解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地方实践中的细化路径,详解“新出海2035计划”中“全球数字化运营培育体系”的阶梯式培养机制,并对“7×24小时线上外洽会”的全球商机匹配算法、首场活动筹备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新出海达人实训基地”市级战略合作签约与多地出海服务基地授牌仪式同步举行,进一步完善“政策-人才-渠道”的闭环赋能网络,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层推进奠定实操基础。
大会现场举行多项签约仪式:荣昌区与中海协工委会签署“出海服务基地”合作协议,重庆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上海“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发展联盟等机构达成战略合作,链主企业代表签约加入生态协同网络,标志着中小企业出海“政府搭台、协会牵线、企业唱戏”的协同机制正式落地。
实战分享环节,安必兴(重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天分享“95后创业者1年实现2亿海外营收”的案例,生动展现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工具与本地化运营实现快速突破的路径。“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李凝则从跨境数据流动角度,解析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数据赋能,为企业“破圈发展”提供合规指引。(首席记者 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