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产业一线锻造“真才实干”-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04 11:13:18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产业一线锻造“真才实干”

字体:

  面对电子信息材料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严峻人才挑战,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材料卓越人才教改班(以下简称 “教改班”)应运而生。该教改班敢于突破传统工科教育的固有模式,选择深入企业腹地、紧密贴合产业脉搏,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到实践锻造等关键维度,精心构建起一套育人创新生态体系,致力于培育出一大批具备“真才实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融入产业链 校企深度绑定共建课程体系

  学院深知,要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必须促使产教融合迈向更高层次的深度适配。而此次开设的教改班,正是这一理念下的关键实践。教改班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导向,精心构建课程与实践体系,积极促进专业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校企双方将目光聚焦于《“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中所明确指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与先进材料这两大万亿级产业。在此框架下,他们选取电子信息功能陶瓷与器件、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光电材料与器件这三大前沿方向,作为协同育人的专业核心导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行业企业围绕教改班建设展开交流洽谈会。

  基于此,学院与火炬电子、重庆平伟实业等业内头部企业携手共进,共同开发出三大特色课程包:“电子信息功能陶瓷与器件”“光电材料与器件”“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同时,双方还合作共建诸如《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微电子封装技术》等前沿课程,打造了“电子信息+材料科学” 双核知识链这一创新型知识架构。

  此外,校企合作还体现在师资的深度共享上。学院与企业将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师资力量的共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双轨制,构建起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过程的精准把控。同时,双方还共同承担起学生的就业责任,精准对接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与就业机会,并且设立专项奖学金,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激励。

  真实案例教学“双师”协同无缝对接产业一线

  目前,校企双方已携手确立“电子陶瓷制备技术”“光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微连接技术”这三个攻关方向,作为教改班首批核心教学载体。

  为了给教改班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双师型”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整合了国家级一流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以及三个省级一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的跨学科师资力量,由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产业界的资深名师领衔,确保教学资源能够与产业前沿动态实现同步更新。

  教改班负责人介绍称,校企共建课程中,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的占比已超过 60%。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校企导师将采用“项目牵引式 模块化教学方法,将课堂内容紧密“链接”到产业一线实际场景当中。

  企业导师、福建火炬电子北京中心总经理贺伟以“超高介电芯片电容介质材料与器件开发”项目举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将巧妙引入材料介电常数、损耗角等企业项目关键绩效指标(KPI),将实际技术需求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深入思考行业当前面临的诸多技术痛点以及现有技术体系的不足之处。同时,他还会结合自身丰富的产业经验,指导学生对项目实施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成本控制、工艺兼容性等多个重要方面,从而精准实现 “学生能力-企业需求-技术发展” 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匹配。

  据贺伟透露,后期他们还计划进一步开放部分生产线作为教学实践基地,让教改班的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量产技术攻关的实战当中,积累更为真实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从课堂到车间 分段培养锻造实践能力

  教改班打破了传统工科教育的局限,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车间实践,让学生有机会置身于充满真实挑战的产业环境,真切了解行业动态需求,亲身触摸产业发展脉搏,围绕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度攻关。

  “要让学生在有‘枪炮声’的真实战场中接受真正的锻炼。”教改班负责人强调,与传统工科教育不同,教改班精准定位“产学研创用”深度实践,创新性地采用“2.5+1.5”分段培养模式,以强化学生的实战能力。

  在这一模式下,前五个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园内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数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的扎实理论基础。从第六学期开始,学生将陆续进入火炬电子、重庆平伟实业等业内头部企业,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实战训练,完成“真项目、真课题、真环境”的全方位实战锻炼。

  在此期间,学院还特别为教改班学生量身定制“全员科研计划”,引导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积极参与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的研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全面提升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教改班学生所经历的企业实践并非本科阶段常见的短期实习。从大三学年起,他们便正式开启企业实践之旅,大四阶段更是能在企业工程师与学术导师的双重指导下,依据企业实际技术攻关课题,完成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通过这种进阶式的实践训练体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在反复锤炼中不断提升。

  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携手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共建课程体系、共组师资团队、共管培养过程、共担就业责任,以教改班为突破口,成功破解育人和用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电子信息材料卓越人才培养实现从 “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 的深度转变,从“标准化培养”迈向“定制化培养”,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