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真相知多少】高温天情绪易“中暑”?专家解析些信号要警惕-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04 17:08:20
来源: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

【健康真相知多少】高温天情绪易“中暑”?专家解析些信号要警惕

字体:

  近期重庆持续高温,“心理中暑”成为市民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医师周小艳提醒,高温不仅会带来身体不适,还可能引发情绪波动,甚至导致病理性心理问题,需科学识别与应对。

 高温如何“搅乱”情绪?三大生理机制需了解

  “持续高温高湿环境对情绪的影响,背后有明确的生理机制。” 周小艳介绍,首先,高温高湿阻碍人体散热,核心体温升高会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使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上升。“长期高皮质醇会削弱大脑情绪调控区域功能,降低焦虑耐受度,让人更容易烦躁。”

  其次,高温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周小艳解释:“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物质,高温会抑制其合成,使其水平下降20%-30%,导致冲动控制减弱;同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长期暴露可能引发情绪麻木或易怒。”

  此外,周小艳补充,高温天日均出汗增加,若补水不及时,脱水和电解质流失会影响神经传导,加剧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波动;夜间高温还会缩短深睡眠时间,形成“睡眠差-情绪糟”的恶性循环。

  如何区分“天热烦躁”和需干预的情绪问题?关键看这几点

  很多人在高温天会感到烦躁,但并非都需要干预。周小艳指出:“普通‘天热烦躁’多为短暂反应,脱离高温或休息后缓解,不影响正常生活;而需要干预的‘情绪中暑’或反向季节性抑郁,则表现为情绪异常程度重、持续久,即便降温后仍超过2天,且明显干扰工作社交。”

  她特别提醒,一些易被忽视的症状需警惕:“比如睡眠紊乱,表现为入睡难、频繁醒转或早醒,持续数天甚至昼夜颠倒;认知下降,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犹豫;还有无病因的头痛、心慌等躯体不适,以及不愿出门、拒绝交流等行为退缩。”

  对于区分“天热烦躁”和病理性抑郁,周小艳强调关键指标:“病理性抑郁不仅情绪低落持续久,还会伴随兴趣减退、自我否定,甚至出现自伤念头,且自我调节难以缓解。若症状持续超1-2周,或出现伤人、自伤冲动,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这些群体更易情绪“亮红灯”?解析“地域特殊性”

  重庆持续高温下,哪些群体更需关注?周小艳结合临床观察指出:“户外工作者、备考学生、长期在封闭车间工作的工人等群体,是情绪问题的高发人群,且各有‘地域特殊性’。”

  “户外工作者长时间暴露于高温,体能透支叠加工作压力,易出现易怒、暴躁,甚至攻击性行为;备考学生受高温影响注意力,叠加升学压力,易陷入焦虑、自我怀疑,表现为学习效率骤降、失眠加重;而长期在封闭车间工作的工人,因高温高湿环境持续且通风差,更易出现食欲减退、社交退缩等反向季节性抑郁症状。”周小艳分析道。

  她特别提到独居老人:“老年人对体温感知不敏感,高温下减少外出社交,加之可能有基础疾病,更易产生孤独感、抑郁情绪,甚至加速记忆力衰退,家人需多陪伴关注。”

  科学应对高温情绪问题 这些方法可尝试

  针对高温天情绪调节,周小艳建议结合“心灵降温法”:“比如‘4-7-8 呼吸法’,用鼻子吸气4秒、屏息7秒、嘴呼气8秒,重复5次,能快速平复烦躁;也可以通过冷水敷手腕、听流水白噪音等感官转移法,降低焦虑感。”

  她还强调认知调整的重要性:“当出现‘太热了受不了’的想法时,可换成‘高温是暂时的,我可以通过补水、调整作息来应对’,用具体行动指令替代负面情绪,增强掌控感。”

  若出现严重信号,如情绪失控频繁发作、自伤念头、持续失眠食欲骤降等,周小艳提醒:“一定要及时求助。全国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56)、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都能提供专业干预。”

  高温天里,关注身体降温的同时,别忘了给情绪“松绑”。周小艳呼吁:“科学识别信号,及时调整或求助,才能平稳度过酷暑。”(蒋永劲 袁艺丹)

  专家简介:周小艳,副主任医师,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17年,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的诊断及药物治疗,焦虑、抑郁、强迫、失眠的个别心理治疗,儿童青少年家庭心理治疗。

  科室简介: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前身为心身疾病科,成立于1992年,是全开放式病房,为医院重点发展学科。科室主要收治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睡眠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情绪障碍的青少年等病种,同时开设有临床心理专科门诊及强迫症专病门诊。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