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点位:江北区反诈骗中心
蹲点记者:周松
“喂,你好,这里是江北区反诈骗中心,请问你是何女士的丈夫吗?你妻子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8月1日一大早,江北区反诈骗中心就忙碌起来。上午9点,该中心收到市反诈骗中心发来的“特危”预警指令:辖区内群众何女士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并已向涉诈嫌疑账户转了一笔钱。市反诈骗中心启动了该笔资金的紧急止付追赃工作,江北区反诈骗中心则第一时间联系潜在受害人。
预警员樊嵘拨打何女士的电话一直联系不上,就赶紧给她丈夫李先生打电话,李先生对此毫不知情。
“何女士转出去的钱进入了一个涉诈账户,快拦住你妻子,不要再转钱了!如果她的手机不受控制,就立即关机并拔掉电话卡……”樊嵘一边在电话里嘱咐李先生,一边操作电脑将该指令发送给何女士所在的花园村派出所。派出所的反诈冲锋队队员郑翔铭立即上门劝阻。
“已经联系上何女士了,她遇到了网购客服服务电信网络诈骗。”半小时后,郑翔铭将情况反馈到了区反诈骗中心。
原来,何女士接到了自称某网购平台的客服电话,对方说她办理了会员要持续扣费,慌张之下何女士就按对方指引,下载了一个手机软件,随后手机被对方远程控制。幸好警方发现及时,她只转了一笔4999元。
“遇到‘高危’和‘特危’的预警指令,特别是已经有转账的,我们会第一时间与银行联系,对转账进行紧急止付并与潜在受害人联系。”江北反诈骗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当前我市正着力构建市反诈骗中心、区县反诈骗中心和基层派出所多级反诈骗体系,其中区县一级的反诈骗中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容不得半点疏漏。
同一时间,江北区反诈骗中心另一侧也接到报警:“董某的银行账户有异常,需要核查。”
原来,辖区某银行职员发来一条微信称,银行来了一名姓董的群众要取两万元钱,但银行柜员发现,董某的银行账户前不久刚因向涉诈账户转账而被紧急止付过。于是,柜员询问董某取钱的用途,董某一听就神色紧张。
银行立即与江北区反诈骗中心取得联系,辅警张航接到消息后拨打董某电话,询问卡内钱款的来历。
董某告诉张航,是亲戚杨某前不久转给他的。可当张航拨打杨某电话询问时,对方却说不认识董某,是另外有人让他转账到这张银行卡里。
“很明显,董某的银行卡被诈骗分子用来洗钱了。”张航立即启动相应流程,紧急止付这笔转账,并通知辖区派出所安排民警与董某见面。
“资金出现异常的,有时是潜在受害人,也有像董某这样,不知不觉成为电诈的‘帮凶’。”张航说。
“除了类似个案,我们还会不定期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最新形势。”江北区反诈骗中心民警周永强告诉记者。
比如这半个月,他们接收到的2万多条预警指令中,冒充网购平台客服类的预警指令占到20%,排名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刷单返利、网上交友等。
通过大数据,中心分析出具体诈骗类型的高发人群。例如冒充网购平台客服类诈骗中,40岁以上的人群为高发人群;20至30岁的年轻人,更容易遭受网上交友和刷单返利类的电信网络诈骗;30至50岁的中年人,容易遭受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
“这些大数据分析,能够为预警劝阻工作和基层派出所的反诈宣传工作提供指引。”周永强介绍,中心每天要接到约1500条预警劝阻指令,其中大部分是“中危”和“低危”的,中心通过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运用AI对这些“中危”和“低危”指令进行预警,提升反诈防骗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