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8日电(朱俊洁)“叮——”早上6点,山城的天还没完全亮,家住渝北冉家坝的曹俊宇手机先响了。屏幕上跳出一条提示:晨跑,记得打卡。
曹俊宇把昨晚洗好的速干衣往身上一套,顺手拎起门旁的空水杯——他知道,在石子山体育公园内,可取用免费的饮用水。
十五分钟后,他汇入晨跑大军,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现在跑步的人越来越多,早上的田径场非常热闹。”曹俊宇展示了手机里存着的对比照片,去年1月,这里只有零星跑者,前几天同样的地方就有几十个人在锻炼。
“以前觉得全民健身是句口号,现在它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曹俊宇边跑边说,身影逐渐消失在视线中,唯有运动手环的荧光明明灭灭,像山城跳动的脉搏。
2025年8月8日,第17个全民健身日来了。从群众赛场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的矫健身姿,到社区广场里邻里互动的欢声笑语;从银发长者展现的飒爽英姿,到青少年迸发的青春活力……近年来,重庆用一整套热气腾腾的政策,把“运动”写进城市日常,鼓励群众从“要我动”转化为“我要动”。
从“独唱”到“合唱”
从2014年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先后印发。运动,不再只是专业运动员的竞技项目或少数人的休闲方式,而是发展成为全民共享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57%,《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率达92.7%。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打造多元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开展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
民间运动爱好者也通过“小家”带动“大家”。
2020年,刘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在石门大桥下中渡口码头跳水的视频,吸引了网友的关注。开启自己水“生涯”以来,他自发和户外游泳跳水爱好者开展跳水活动、游泳比赛等。“两江四岸的冬泳队很多,我们因为一个共同爱好走到一起。我希望以微弱之力让大家感受到运动的魅力,让更多人一起跳水,一起游泳,一起运动!”
刘伟还特别喜欢为“运动员”们摄影、摄像,在他看来,这是记录珍贵瞬间、分享快乐的重要途径。“我把视频分享在社交平台,传递快乐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运动。”
五年来,他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不管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创业者、专业运动员,我都和他们成了运动‘搭子’。”
从“边角料”到“15分钟健身圈”
在大田湾体育场,头发花白的白衣老者们正在打太极,动作舒缓如行云流水;旁边的空地上,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双手摆动,在细绳间来回穿梭,扬起细小的灰尘;两位阿姨互踢毽子,彩羽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最热闹的是篮球场,几个光着膀子的中年汉子在打半场,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场边坐着摇蒲扇纳凉的观众,不时为精彩进球鼓掌。
“以前觉得大型体育场馆给人‘高大上’的距离感,现在越来越‘接地气’。”市民张阿姨说,如今每天吃了饭,家里人都要来“遛个弯”。
如果把重庆地图折叠,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无论住在几楼,只要下楼步行15分钟,总能撞见一处“燃点”。
南岸弹子石“天际跑道”,灯火通明。屋顶“再利用”是这个天际运动场的设计初心。考虑到风荷载、雪荷载、共振等设计问题,经过测算,运动场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恒荷载达每平方米1.5吨,活荷载为每平方米300公斤。
开州区寨子坪大桥下,72岁的朱女士和邻居在晨练。这里原来是桥墩下的灰色空间,如今被打造成城市“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汽车呼啸而过,群众健身自如。
秀山滨江河堤公园,“智慧跑道”迎来群众。公园配备智慧跑道、智慧大屏、AI运动数据采集站、智能健骑机、智能漫步机、互动投影仪、智能灌溉系统、智慧路灯等,让跑者在科技中感受运动魅力。
“边角料”被点石成金,得益于重庆实施的“微更新+体育”计划:利用桥下、屋顶、堡坎、闲置车库等零碎空间,见缝插针植入运动基因。截至2024年,重庆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22平方米,实现“15分钟健身圈”的全覆盖,让全民健身以更大的辐射范围融入市民生活。
运动不是任务,而是重庆人骨子里的巴适。重庆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民健身日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它不是一天的狂欢,而是一次全民的觉醒。下一步,重庆将聚焦设施升级和赛事升级,将场地设施建在群众身边,将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将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速体育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