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看三位残疾人大学生如何圆梦职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07 08:59:55
来源:重庆日报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看三位残疾人大学生如何圆梦职场

字体: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持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重庆已连续三年将残疾人新增就业纳入全市民生实事重点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就业年龄段残疾人40.51万人,已就业22.21万人,就业率54.83%。同时,重庆连续两年实现有就业意愿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这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就业故事?记者选取了三位进行采访。

  资源联动 他成为岗位业务小能手

  “小伙子,你帮我看看手机上的软件怎么缴不了话费?”8月5日,在两江新区和创工坊中国移动营业厅里,小邓坐在工位上显得很不起眼,但却有一群顾客围着他咨询问题。

  小邓是重庆科技大学的一名残疾人毕业生,患有多重残疾,除肢体行动不方便,同时听力受损。

  “我很开心也很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每天工作一定全力以赴。”担任业务助理的小邓话语里满是自信。

  24岁的小邓去年从重庆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在毕业前,他曾在某科技公司实习,做数据标注。三个月的实习,他仅拿到了一千多元的工资。当时,考虑到身体状况,父母和老师都建议他先把书读完,于是在毕业前,他结束了实习。

  毕业后一个多月,小邓开始认真考虑找工作的事。投了十多份简历,偶有回音也止步于“等通知”。

  “其实我早有心理准备,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简单。”小邓没有灰心丧气,在家待业这一年,他在网上自学PS、视频剪辑、AI绘画等技能,提升自己。

  今年6月,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数字助残服务平台给小邓带来了希望。小邓在平台登记信息后不久,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小邓,推荐了两江新区和创工坊线上客服、新媒体运营等岗位,小邓决定试一试。

  和创工坊是在两江新区管委会主导推动下,由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与两江新区残联共建的科技助残创新示范空间,以“数字赋能+残健共融”为核心理念,探索“培训—实训—就业—孵化”一体化的助残新路径。

  在等待入职的过程中,和创工坊邀请小邓参加摄影技巧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感受到了和谐的氛围,大家对他没有异样的眼光,他还学到了摄影知识,这让他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

  7月1日,小邓正式入职并签订劳动合同,担任线上客服。入职那天,他在大学同学群发出喜讯,祝福瞬间刷屏,“同学们一直问我工作找得怎样,现在终于能让他们放心了。”

  “不过入职后还是很忐忑。”小邓坦言,起初自己有些迷茫,岗前培训和同事的主动帮扶让他迅速成长,当面对客户咨询卡壳时,总有同事及时伸出援手。现在,他对各项业务已了熟于心,成为岗位业务小能手。

  对这份工作,小邓非常满意。他表示,现在的薪资能满足日常开销,公司还为他买了“五险”,两个月试用期结束就能转正。

  除了小邓,和创工坊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已成功帮助6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实现就业。记者看到,工坊入口处飘着咖啡香,残疾人服务员娴熟地制作饮品;里面的直播间里,残疾人主播正推广文创产品。

  “这是我们高质量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创新探索。”和创工坊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依托中国移动产业链优势,推动“岗位定向开发、技能定向培训、就业定向输送”机制落地,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加快5G、AI等技术资源向残疾人就业领域转化,提升市场化就业比例。

  开发岗位 她在无声世界绘出职场彩虹

  8月4日早上10点,键盘敲击声在位于大渡口区的润邦·彩虹家园基地里回荡。25岁的余彦瑶紧盯屏幕,指尖敏捷地勾勒着婚纱图片上的繁复头纱——每一处镂空与叠层都需精准标注。

  余彦瑶是一名听力障碍人士,佩戴人工耳蜗。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数据标注员,她月入近3000元,双休、“五险”齐全。当同事凑近她放慢语速交流标注细节时,她眼中闪烁着被理解的温暖光芒。

  然而,余彦瑶此前的就业之路并不顺利。2022年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环境艺术专业毕业后,她曾在餐厅、超市工作,但嘈杂环境里的沟通障碍,让她每份工作都难以为继。

  长达一年的待业期里,她靠穿厚重玩偶服发传单、做零工度日,月入仅千元,人生陷入瓶颈。

  “我当时感觉生活很迷茫,家里人也总催我赶紧出去找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余彦瑶摇了摇头。

  转折发生在2024年4月,她所在的大渡口区建胜镇建新社区进行了摸底。随后,大渡口区残联推荐她到润邦·彩虹家园重庆基地面试。

  该基地是大渡口区人力社保局与区残联共同引入的残疾人就业项目,由重庆润邦公司负责运营,开发的就业项目有数据标注、残疾人手工编织、新媒体运营、非遗剪纸、艺术团等。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就业服务专员定期上门收集基地招工用工、创业担保贷款、补贴申领等需求,并及时联系相关业务科室及镇街跟进处理,形成服务“回形针”。

  “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和我一样的朋友,心里突然有了归属感。”余彦瑶记得第一次到基地面试时的场景,每个人都互相尊重,平等地对待对方,这让她很感动。

  很快,基地通知她可以来工作,担任数据标注员。这份工作是电脑操作类,适合听力有障碍的人来进行,并且培训视频都有字幕支持。

  在工作中,余彦瑶深切感受到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有一次做自动驾驶化数据标注时,数据包有大有小,有时她会因重复标注感到烦躁,同事便主动帮忙交换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每一个新项目都是挑战,但在这里,没人让我孤军奋战。”余彦瑶说道。

  工作一年多来,余彦瑶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曾经的“社恐”变得开朗自信,与同事们交流顺畅,相互鼓励,父母也十分支持她的工作。对于未来,余彦瑶希望能在基地长久工作,如果有能力,她还想尝试创业。

  基地负责人介绍,像余彦瑶这样的残疾人,基地已直接吸纳了166人就业,开展数据标注、全媒体运营、互联网营销师、残疾人艺术、直播带货等培训950余人,完成数据标注项目127个,项目总产值约380万元。

  精准推送 她在新岗位上得心应手

  8月5日下午,位于南岸区的重庆康莱德酒店客房部办公室,22岁的杨筱钰一手操作键盘,一手拿着清单,熟练登记着易耗品数据。

  见到记者采访,她热情招手打招呼,一身干净利落的工装,脸上溢出温和的微笑,把她衬得更加阳光开朗,很难看出她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

  杨筱钰的乐观,有来自之前工作的难忘经历,也有现在这份工作给予的善意。

  去年,杨筱钰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她是学生干部、学校辩论社成员,还多次获得奖学金。

  大学毕业前,通过校企合作,杨筱钰在某培育基地实习,担任客服,每个月有近两千元的收入,从那时起,她就不再向父母要钱。实习期间休息时,她还会找兼职,做企业地推、发传单。

  “做客服会遇到言辞犀利的买家,发传单时常常被拒绝,当然我从不气馁。”杨筱钰说,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生活,还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外向,心态更加平和,面对挫折时能从容应对,也为现在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毕业后,杨筱钰收到过好几个电销岗位的面试通知,但她对客服类工作心生倦意。“其实那时我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些许疲惫,想休整一下。”杨筱钰说。

  去年10月,杨筱钰的妈妈带着她找到南岸区残联负责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易老师,她当面讲述了自己的专业和求职意向。易老师结合小杨的实际、居住地等情况,当场为她精准匹配了两家企业,经过一番思考,杨筱钰选择了重庆康莱德酒店。

  待杨筱钰作出决定后,易老师立即帮忙打电话咨询用人信息。得知酒店需要房控员,第二天杨筱钰就去参加了面试,并在三四天后,接到了试岗通知。

  “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一开始我连系统界面都看不太懂,因为全是英文。”杨筱钰道出初入职时的惶恐。

  幸好,周围的同事十分友善,总会放慢语速指导,遇到不懂的英文耐心解释,有时需要搬运较重的物品,大家也会一起帮忙。

  房控员的工作比较繁杂,不仅要帮清洁人员操作软件,还要登记每天的客房易耗品,为了让自己更快掌握客房里的物品,杨筱钰就把这些物品的照片保存在手机里,工作之余随时拿出来看。

  “现在每一种类型的房间有哪些物品,我基本都能记住。”杨筱钰骄傲地说。

  7月23日是杨筱钰的生日,那天,同事们为她送上微信祝福。她说,这些暖意汇成了自己职业认同的河流。

  工作半年,杨筱钰完全适应了职场,月薪足够支付房租和生活开销,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全薪病假等福利更添安稳。未来,她计划在酒店行业深耕:“有机会还想试试其他岗位。”

  包括杨筱钰在内,近几年南岸区残联陆续为重庆南岸嘉发希尔顿逸林酒店和重庆康莱德酒店推荐了11名残疾员工就业。重庆康莱德酒店负责人称:“我们根据每人特点定制岗位,在酒店行业,精细和耐心恰是他们的优势。”

  据了解,南岸区残联加强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完善毕业生“一人一策”就业服务档案,实施精准就业服务,2022-2024年累计帮扶42名应届残疾大学生顺利就业,确保本区应届高校残疾毕业生就业率、个人建档信息录入率均达到100%。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