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语言暴力如同无形的利刃,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比肢体伤害更持久、更隐蔽。这种以侮辱、贬低、威胁为特征的语言攻击,可能来自家庭、校园或网络,却常被误认为“只是说说而已”。
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表示,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远超想象。家庭中,“你怎么这么笨”“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等否定性评价,看似是“恨铁不成钢”的管教,实则在不断摧毁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校园里,“娘娘腔”“胖子”等恶意绰号,以及“你肯定考不上大学”的嘲讽,会让孩子陷入被孤立的恐惧;网络世界中,匿名的谩骂与恶意P图配文,更能将语言暴力的伤害放大数倍。
这种伤害直达心理核心。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青少年,容易形成自我认知扭曲,将他人的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标签,变得极度自卑、敏感多疑。更可怕的是,语言暴力会重塑大脑神经连接,让青少年对负面信息产生过度反应,这种影响可能延续至成年。
识别与阻断语言暴力需要全社会行动。家长应警惕“激将法” 式教育,用“你这次努力了”替代“你怎么又考砸了”;学校需建立反语言暴力干预机制,将尊重教育纳入课程;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及时屏蔽恶意言论。当青少年遭遇语言暴力时,要教会他们坚定说“不”,并寻求信任的成年人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顾庆乐提醒,语言暴力的伤害从不因“没动手”而减轻。那些刻薄的词语会像种子埋进心里,在未来的岁月里不断滋生痛苦。保护青少年的心灵,需要我们管住脱口而出的伤害,用善意的语言搭建成长的避风港。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