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生理与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阶段,由于自我认知尚未成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通过细微的行为和情绪信号显现,需要家长与教育者细心识别。
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表示,在情绪层面,青少年可能出现持续的负面状态。比如突然变得暴躁易怒,一点小事就与家人同学发生冲突;或是长期情绪低落,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等消极想法。部分孩子会出现焦虑症状,表现为过度担心学业、人际,夜间难以入睡,白天精神恍惚。
行为异常是心理问题的直观反映。有些青少年会通过逃避现实来应对压力,如频繁逃课、拒绝社交,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迷网络;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如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甚至尝试吸烟、酗酒等危险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的行为改变——比如突然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都可能是心理失衡的信号。
认知偏差往往伴随心理问题出现。青少年可能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过度自卑或自负;有的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更严重的是,部分孩子会形成极端思维,比如认为“所有人都针对我”,从而陷入孤立状态。
此外,心理问题还可能转化为生理反应。常见的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反复就医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有些孩子会出现失眠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或是通过自伤来缓解心理痛苦。这些生理症状往往与情绪波动同步出现,形成恶性循环。
顾庆乐提醒,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家长与老师需避免简单归因于“青春期叛逆”。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异常状态时,应及时沟通引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为他们搭建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