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位于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的军哥书屋防空洞店外墙上,深浅交叠的涂鸦如同时间的年轮。颜料层层堆叠,将门窗都掩映在斑驳的“垃圾堆”中。
店主军哥望着被喷漆封死的卷帘门锁孔苦笑:“今早刚清洗,明早又面目全非。”
受害的,又何止军哥一人。
当地居民黄孃孃说,乱涂鸦受害最严重的时候,人手一个喷漆罐子,对着任何一面墙、一把锁、甚至是居民的车都在喷涂,味道特别难闻。
当刺鼻的油漆味弥漫街巷,当明星粉丝的骂战涂满自由墙,黄桷坪在艺术狂欢中逐渐窒息——涂鸦,这曾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正蜕变为城市的疮疤。
如何将这种城市的疮疤通过合理的治理进行祛除?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践行“把城市当景区建设、当客厅管理、当资本运营”理念,破解涂鸦乱象——这里,以“景区”标准重塑,引入专业艺术创作,提升品质,变“垃圾墙”为景观墙;行“客厅”精细管理,建立商户认领、居民共管、智能监控的多元共治网络,明确分区规则;用“资本”思维运营,以微资金撬动社会资源,将涂鸦转化为提升区域价值、赋能商户、吸引游客的文化资产,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共赢治理。
失控的喷漆——曾让艺术成为伤口
两三年前的时光,对于很多居民来说,记忆犹新。
清晨六点,三角道社区的黄孃孃提着菜篮站在家门前。那扇墨绿色的铁闸门又覆盖上新的涂鸦,猩红的喷漆沿着门缝流淌,凝结成狰狞的血管状纹路。“钥匙孔堵死了,连菜都放不进去。”她掏出钥匙在漆面上徒劳地刮擦,金属摩擦声在寂静的巷弄格外刺耳。她已经记不起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多久。
彼时,军哥书屋还有两个店,一个店在三角道铁路旁,一个店在防空洞,两个军哥书屋深陷颜料沼泽。
“本来涂鸦是很好看的艺术,但不懂艺术的人乱涂画以后,就像牛皮癣一样,难受得很。”军哥自嘲,那会儿,自己的书屋看上去,很像个收破烂的地方,而面对着喷涂者留下的满地空喷漆罐,他只能指着重叠覆盖的外墙:“上周刚清出窗户,又被淹没了。”最凶的时候,刚洗干净的卷帘门,第二天就被涂得找不到锁眼,军哥回忆。
除了那些涂鸦作品被乱涂乱画外,原本政府好心为游客设立的自由涂鸦区更是沦为重灾区。
曾经有一次,一位顶流明星的粉丝用荧光漆在墙上写了脏话,这些标语覆盖了整面艺术墙,这一幕被其他游客拍到网上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负面效应。
黄桷坪街道黄桷社工负责人胡英接到居民投诉赶到时,看到两个女孩拿着喷漆在上面继续写脏话,顿时有些发懵,“如果不对涂鸦进行规范,后患无穷啊。”
铁路四村的刘洋阿姨有本“涂鸦日记”:2023年的3月12日,楼栋电表箱被涂得无法读数;5月8日,新换的报箱变成调色盘;7月21日,小区石凳上画满不雅图案。“有天看见个娃儿在消防栓上涂鸦,刚说两句,他家长冲出来吼:‘管得宽!这是艺术区!’”
交通茶馆也被胡乱涂鸦害得不浅。
经营者张女士展示着2022年的照片:川美师生绘制的巴渝山水图在阳光下流光溢彩。“不到半个月,‘XX我爱你’的涂鸦就盖住了半座山。有外地游客甚至国外的游客给我们建议,希望能让这种涂鸦以艺术的形式留存下来,而不是以这种突兀的色彩堆叠。”
点睛之笔——在斑驳处重绘春天
2024年年底,黄桷坪街道的会议室,2万元启动资金摆在桌上,像一道考题一般交给了胡英。
“专业涂鸦至少三百一平方米,这笔钱只够画不到七十平方米。”胡英不断地翻查着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最终停在土生土长的画师卢友江这里,“我看能不能去找找他,小卢这个人挺好的。”
门开时颜料气息扑面而来。小卢听完方案,蘸着松节油擦画笔:“我是扎根黄桷坪的人,给街道和社区出力没得问题,但涂鸦不是一次两次,被毁更是不计其数,如果我们画好了又被毁怎么办?”
胡英展开设计图:“我是这么想的,一方面,我们这一次的涂鸦都会画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大家互相监督,应该没问题。同时,可以把你的相关信息刻在画作旁,让欣赏者扫码就能看到创作故事。”这个承诺点燃了艺术家的赤忱。
于是,今年二三月份,哪吒脚踏风火轮跃上黄桷坪老墙,混天绫的朱砂红在初春的城市街头灼灼燃烧。
对于艺术从业者来说,他们得到的奇迹在春节发酵。大年初三,游客小陈在小红书发帖:“黄桷坪惊现神仙壁画!”定位信息引来三千点赞。
小卢的手机开始振动——先是有家长咨询学画,接着是文创公司邀约合作。“深爱必有回报。”他在修复被雨水侵蚀的哪吒衣襟时喃喃自语。那些伫立街头的哪吒,成了守护社区的精灵。
善意如藤蔓般蔓延。
交通茶馆外的九根立柱盘踞起九条祥龙,龙鳞用青花瓷片镶嵌,茶香与釉光交融出九龙坡的魂魄;军哥掏出积蓄六千元,请专业画师将防空洞书屋的创业史绘上邻墙;鲁轩画室在川美轨道站外墙铺开巨幅《醉美重庆——艺术黄桷》,艺术培训的种子在青山绿水中生根。
如今,随着国际涂鸦艺术家Raiko绘制的巨幅涂鸦墙不仅成为当地打卡胜地,涂鸦了许久,也一直没有出现损坏的情况,胡英意识到,这种在“拆掉”之后的重建,已经引起了居民的重视,同时,也不是游客不爱惜,而是他们并未曾给予值得珍惜的美丽。“当精品艺术遇见尊重之心,便焕发出惊人的自愈力。”
共治的色谱——城市客厅这样治理
盛夏的军哥书屋里,由玖寅文创团队绘制的时代少年团主题墙下,粉丝们举着手机安静拍照。以这幅巨大的时代少年团为背景的照片,已经成了很多喜欢涂鸦的人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首先来看,商户认领制织就首道保护防线。比如,鲁轩画室认领的涂鸦就在轨道站旁,来来往往的打卡人群不但把画作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鲁轩画室;交通茶馆的九龙柱成了“镇馆之宝”,服务员王姐说:“大家喜欢,就是好事情。”军哥更把位于交通茶馆外认领的涂鸦墙当作自己书屋的一部分,每天去给游客邮寄贺卡时,都会跑过去特地看看。
其次,科技赋能的“天眼”悄然落地。黄桷坪街道27个智治节点布满街巷,智能摄像头能识别喷漆罐开启动作。七月某夜,系统报警显示自由涂鸦区有人违规喷涂,城管队员五分钟赶到时,涂鸦者已被居民围住。
“把城市当客厅管理。”今年,九龙坡区委主要领导把城市管理的理念在方寸墙面间具象化。街道通过打破社区壁垒统筹全域涂鸦时,三个艺术分区逐渐明晰:高层住宅区陈列着罗中立作品《过河》,中国涂鸦博物馆在此奠基;临街墙面随节庆变换主题,清明水墨端午龙舟;自由涂鸦区立起《创作公约》,违规者需参与墙面修复。
现在,黄孃孃家铁闸上的涂鸦早已化作绿藤绕梁的壁画。傍晚她摇着蒲扇坐在葡萄架下,看游客扫描画作铭牌。“以前羞于说住黄桷坪,现在倒成景点了。”当九岁孙女指着墙面对同学说“这是我奶奶认养的”时,她眼角露出了细密的皱纹。
媒体观点:
在颜料中看见治理的底色
画作的开始,要用白色的底漆刷一遍,便于后面的画作上色。胡英说,在全民共治的过程中,街道拨的2万元启动资金,最终基本上都买了底漆,其他的彩色漆基本上是商户给的,大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黄桷坪的蝶变,恰似一堆即将在墙上呈现各种颜色的颜料。当它失控横流,便成为污染视觉的污渍;当它被匠心调匀,却能绘就动人画卷。
九龙坡区“把城市当景区建设、当客厅管理、当资本运营”的治理哲学,在这幅涂鸦墙上完成了从理念到现实的魔法转化。
黄桷坪街道“艺绘黄桷”的成功打造,揭示出城市治理的本质奥秘——真正的资本运营不在账本数字,而在人心向背。当小卢的哪吒引来流量,当商户主动认领“艺术责任田”,当居民从抵制者变为守护者,治理成本便被万千双手分摊稀释。那些镶嵌在壁画旁的创作者铭牌,既是艺术身份证,更是隐性的共治契约,让每双眼睛都成为监督的镜头。
科技赋能展现出精妙的平衡智慧。“141”基层智治体系如无形栅栏,让很多可能出现破坏的现象得以及时制止。
黄桷坪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现在乱涂乱画的现象依然存在,但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对于基层的工作人员来说,“艺绘黄桷”管理升级的路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地升级和赋予新的内涵,它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新路子。
从刺鼻的油漆罐到沁人的茶香,从遮羞的“贫民窟”到打卡的艺术区,黄桷坪的转身轻盈而深刻。它昭示着现代城市治理的终极答案:最好的管理不是清除麻烦,而是将麻烦转化为资产;最美的风景不在图纸上,而在居民愿意拍照分享的生活日常里。当一面墙成为整个社区的“会客厅”,当涂鸦者与居住者共享一片荫凉,城市便完成了从生存容器到精神家园的升华。
这方土地正在书写城市治理的新范式:以艺术为媒介,将管理者、居民、游客编织成命运共同体。那些斑斓墙壁上的每道笔触,都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当每个人都成为城市画卷的创作者,治理便不再是沉重的课题,而化作流淌在街巷的诗意。
上游新闻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