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址到取证只用了20天,多亏了区市场监管局‘流动诊所’的专家们。”近日,渝北区新湾酒业负责人手持新鲜出炉的《食品小作坊登记证》感慨道。
这背后,是渝北区市场监管局创新推出的流动服务机制,通过“一作坊一策略”精准帮扶,让食品小作坊走上规范化发展快车道。
“问题清单”变“整改指南”
“生产区与生活区尚未实现完全隔离,发酵车间防尘设施配备不充分。”在新湾酒业备案初期,经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实地走访后,发现上述问题。
执法人员当即出具了“诊断书”——依据《白酒小作坊风险防控指南》,逐项标注整改要点。让酒业负责人感到安心的是,为了协助新湾酒业更有效地完成整改,执法人员还专门协调了专家进行现场测绘,帮助其优化功能分区,并加装不锈钢防鼠板等设施。
“他们甚至连原料库离地离墙的间距都画了示意图,我们按照他们的建议进行整改,一次性就通过了!”企业技术员对执法人员和专家的细致工作表示赞赏,“整改过程中得到专业指导和支持,我们才很好解决了初期面临的困境。”
政策解读“送课上门”
针对白酒小作坊工艺特殊性,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包括新湾酒业在内的酒业企业专题学习了《重庆市渝北区白酒小作坊生产加工指导意见》,并重点解析“不得使用食用酒精勾兑”“高粱等原料农残必检”等红线要求。
“专题学习会上播放的非法添加甜蜜素案例视频,让我们深受触动,现在我们企业每批采购的麦曲都留存检测报告,车间监控实现全覆盖。”新湾酒业负责人一边展示着标准化台账一边说道。
为了将政策解读的触角延伸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家门口”,区市场监管局不仅组织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学习,还通过线上定期发布相关政策解读和食品安全知识,让小作坊业主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最新的行业要求和监管信息。此外,区市场监管局还积极回应小作坊业主的关切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证照联办”跑出“加速度”
通过线上提交相关材料和在监管人员的预审指导下,新湾酒业成功地同步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小作坊登记证。这一过程不仅高效,而且大大简化了企业的办事流程。
不久前,新湾酒业所在辖区的监管所联合区市场监管局相关科室,上门开展了企业核验工作。他们不仅对企业的生产环境和设施进行了细致检查,还提供了专业指导,帮助完善标签标识,避免标注不当的用语(如“特供”“疗效”等违规词汇),防止对企业销售造成不良影响。通过这种贴心的服务和严格的监管,确保了新湾酒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规范性,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统计,截至目前,渝北已实现小作坊办证“最多跑一次”,平均审批时限压缩60%。
动态档案守护“舌尖安全”
如今,新湾酒业的信息已录入“一坊一档”监管系统,区市场监管局根据其生产规模、风险等级,开展差异化抽查。
这种个性化的服务,不仅增强了小作坊业主的规范意识,也提升了他们的安全管理水平。例如,针对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等关键环节,区市场监管局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检查标准,确保每一步都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此外,区市场监管局还定期组织专家对小作坊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得到了有力保障。
新湾酒业作为受益者之一,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创新服务机制带来的积极变化。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按照区市场监管局的要求,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同时,他们希望这种创新的服务机制能够在更多的食品小作坊中推广开来,共同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区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负责人介绍,我区89家食品生产小作坊均纳入分级管理,今年已检查白酒小作坊123家次,取缔无证作坊2家,“既要让传统工艺活下来,更要让食品安全管得住”。
据悉,渝北推行的“流动诊所”模式已助力9家小作坊成功获证,推动形成“规范发展——品质提升——产业升级”良性循环,为传统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全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环境。(记者 万桃利 实习记者 张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