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交出创新发展成绩单:拿下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上半年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近2000万元,医院专家牵头完成2部国家级行业规范文件及专家共识编撰……这家医院正用一个个实际进展,诠释着以科技创新培育医疗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科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临床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让实验室的突破最终体现在患者床边。”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副院长唐琳的这句话,道出了医院创新发展的核心思路。
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院本部。
瞄准新质生产力,科研发展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明确了科研方向:把“科技创新”当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四个方面发力——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融合,筑牢医疗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建好重庆市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平台,打造创新“沃土”;整合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让创新真正帮到临床。
杨桦教授牵头完成《中国成人患者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
思路清晰了,成果也跟着来了。2025年5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袁伟团队的《老年耳聋退化机理与防治策略》摘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年前,医学检验科罗阳团队的《医用生物传感关键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也拿了同一个奖项。近几年,普外科、肝胆胰腺外科等多个科室还拿到了2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既有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普外科的杨桦从2022年起,牵头制定了近10部国家级指南及专家共识,成了行业标准的重要制定者。
盯着临床痛点攻难关,创新让诊疗更给力
技术创新是医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多个学科瞄准临床痛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以“高科技”赋能“高质量”诊疗,让患者切实受益。
普外科在杨桦带领下,开展了胃、结直肠肿瘤微创手术治疗,尤其是低位、超低位直肠癌保肛微创手术(保留排便功能、排尿功能及性功能)及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小切口取标本,做到最大程度的微创效果,还展开了肥胖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等多项特色技术,实现“常见病规范化、疑难病突破化、危重病可控化”,其牵头制定的国家级指南为全国同行提供了“操作手册”。
王槐志团队手术中。
肝胆胰腺外科王槐志团队推翻传统Beger手术原理,发明保留胆总管、十二指肠、Odd’s括约肌的胰头整块全切除术(DCOPPHTR术式),广泛应用于胰腺疾病外科治疗,该术式被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手术录像获邀在国际胰腺病协会学术年会上演示。
神经中心吴南团队开展脑功能定位、白质纤维成像、术中唤醒等新技术,在国内建立全内镜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体系,真正实现了“颅内手术无禁区”。
乳腺甲状腺外科张帆团队的腔镜甲状腺手术量稳步增长,技术水平在国内形成了一定专业影响力,2025年获批全国腔镜甲状腺手术培训中心;心血管外科陈灏团队完成两项创新手术,提升房颤治疗效果和瓣膜手术效率;消化内科在IBD诊疗、消化道早癌诊治等领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还打造了西南地区小肠镜培训中心。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在方勇飞带领下,3个科室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带动19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示范专科建设,中医服务能力实实在在变强。
让成果走出实验室,未来规划更清晰
在医院临床营养科的冷藏柜里,放着一排排贴着标签的“粉末”。“这是给糖尿病患者做的特膳食品。”科室医生介绍,这些可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现在正在向30多家基层单位推广。接下来,他们还打算通过打造区域品牌、依托智能系统等方式,让更多人用上。
罗阳团队获首届“渝创星火”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一等奖。
近日,重庆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罗阳教授团队研发的“集成化创伤智慧诊断试剂盒”,在首届“渝创星火”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中斩获科创团队组一等奖。这种“智慧盒子”30秒检出血型还可同步鉴别多种感染源,被业界认为是输血和细胞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科研做得再好,患者用不上,等于白干。这两年医院的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一年一个样,2023年才实现“零的突破”,2025年上半年,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近2000万元。
在医疗前沿领域,该院也积极布局。神经外科正计划联合高校,研制经鼻内镜手术机器人,解决人工操作的难题;还参与了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的建设,成立神经中心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学研医联动,一起建智慧医疗装备转化生态圈。
唐琳说,接下来医院要重点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打造“1+1+N”实验室体系,集中资源攻克重大疾病预警等领域的难题;建立医学协同融合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和川渝合作;探索创新机制,优化管理和评价体系,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建设西部医学高地出份力。(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