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家合伙人店建起社区便捷生活圈-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8/09 09:07:38
来源:重庆日报

40多家合伙人店建起社区便捷生活圈

字体:

  8月6日上午,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石油路社区电信服务点里,70多岁的蒲桂英老人轻轻摇动着蒲扇,片刻工夫,工作人员便为她修改好了手机套餐。

  这是社区与中国电信联合开办的“社区合伙人店”,周围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电信的各类资讯业务。

  今年来,石油路街道“长”出了40多家类似的“社区合伙人店”,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还将部分利润注入街道成立的春晖暖社区基金,反哺民生服务。

  为社区居民解忧

  首家合伙人店诞生

  “以前可没这么方便,最近的电信营业厅在大坪商圈,要走一公里多路。”蒲桂英老人深有感触,她不会网上缴费,每次都得步行去营业厅充话费,“尤其是这样的三伏天,走一趟真是遭不住。”

  没有就近的电信服务点是石油路社区多年的“老大难”,社区党支部书记龙建华一说起这事就直摇头:“我们也想帮群众解决问题,还找了几个电信代理商来看过。可临街门面租金高,人家一算成本,都打了退堂鼓。”

  转机出现在去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腾出两间办公室。龙建华一盘算:“反正房间空着也是浪费,不如改造成便民服务点,给居民图个方便。”于是他又找来了电信服务商谈合作。

  这次社区给出的租金低于市场价,加之门店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内,位置便捷,代理人肖潇很快便接手了这间合伙人店。

  “开店以来,生意一直不错,每天都有不少附近的老人过来办业务、咨询事儿。老人们遛个弯的时间,就能把该办的事办妥。”肖潇笑着说。

  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合伙人店全面铺开

  石油路街道地处老城区,许多老旧街区都面临用地紧张、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等难题。

  石油路街道民生服务办公室主任王斌说,今年以来,他们将合伙人店的模式在街道全面铺开,邀请机关、社会组织、个体老板等多元主体来社区“搭伙”,利用一些闲置的“金边银角”开展商贸、基层治理服务等,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补齐拼图。

  短短半年时间,石油路街道便“长”出了40多家社区合伙人店,有的将原来的会议室变成了课堂、托管班;有的引入运营方打造社区食堂;不少社区里的能人巧匠也加入进来,经营起鞋包修理店等。

  刚退休的李伶觉得现在生活方便多了。她住在二普小区,以前楼下是中石油的一处闲置办公用地,房屋年久失修。去年,街道将这办公楼重新装修,打造成社区综合体,还引入了社区食堂、咖啡馆、生鲜店等业态。

  现在,李伶早晨会去社区食堂吃早饭,顺便到生鲜店买菜;下午,她还喜欢约上几位老友去咖啡馆坐坐。“平时不想做饭的时候,就和老伴去食堂吃一顿,十多块钱两荤两素,干净又实惠。”李伶说。

  王斌说,合伙人的加入延长了社区的服务清单,他们按照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的形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打造出一个个便捷的生活圈。

  不只是社区门店

  更是温暖驿站

  在石油路街道,社区合伙人不仅将便民服务送到“家门口”,更在辖区营造出“你帮我、我帮你”的邻里氛围,让社区充满温度。

  新影村社区街角,一家名为“叁面包”的烘焙店门口,不时有客人站在玻璃橱窗前挑选心仪的商品。

  “90后”店主白湧作为社区合伙人,将自己的第二家店开在了这里。周边居民总爱在清晨、傍晚顺路进店,买一两个面包当早饭。“店里每卖出一个面包就有0.2元注入到春晖暖公益基金,而且每天卖不完的面包,就会送给附近敬老院的老人。”白湧说。

  合伙人店将部分收益捐赠给街道成立的社区公益基金,街道则将基金用于爱心慰问、公益助残、一老一小等民生服务。今年春节,街道就为辖区的孤寡老人、困难群众送去了米、油等慰问品,为他们带去家门口的温暖。

  卜道餐厅的老板李丽青也是社区合伙人之一,餐厅位于虎头岩公园的步道边,专门开设了公共区域,供沿途徒步的游客和市民休息。“以前觉得管理社区是干部的事,现在明白,给游客指个路、把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都是在建设自己的家。”李丽青说。

  王斌说,通过“公益+微利+低偿”的模式,如今40多家合伙人店已不只是简单的社区门店,更成为传递温情的驿站。它们与社区之间,正形成共享、服务、公益、治理的良性循环。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