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医聊健康”。
当糖尿病患者发现视物变形时,视网膜可能已受损50%以上;当高度近视者眼前突现飞蚊,或许正面临视网膜脱离的危机。
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普瑞眼科医院名誉院长陈少军,和我们一起聊一聊眼底病变的相关话题。
主持人:陈院长,你好!
陈少军: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在常见的眼底病中,哪类疾病对视力的影响最为迅速且严重?
陈少军:在常见的眼底病里,视网膜脱离对视力的影响最为迅速且严重。视网膜就像眼球内部的“感光屏幕”,一旦发生脱离,就如同屏幕从正常位置脱落,无法正常接收和传递光线信号,视力会急剧下降。患者可能突然感觉眼前有黑影遮挡,视力迅速模糊,若不及时治疗,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失明。相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疾病,虽然它们也严重影响视力,但通常是渐进性的视力损害,而视网膜脱离发病更急、对视力的损害更迅猛。
主持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专业角度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各个阶段分别有哪些典型症状和对应治疗方法?
陈少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感觉视力轻微下降、视物模糊,容易被忽视。此时眼底可见微动脉瘤、少量出血点。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为基础,可使用改善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发展到中期,视力下降明显,看东西变形,眼底出现硬性渗出、棉絮斑、较多出血点。治疗方面,除了基础治疗,还需根据情况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封闭病变血管,防止病情恶化。晚期时,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可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不吸收或视网膜脱离时,需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清除积血、修复视网膜;若黄斑水肿严重,还需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
主持人:据说还有一类人群,也就是高度近视,这类人群的眼底病变风险较高,请问陈院长,如何通过日常检查来早期察觉病变迹象?
陈少军:高度近视人群眼轴拉长,导致视网膜被拉伸变薄,周边视网膜容易出现变性、裂孔,黄斑区也易发生病变,所以定期检查十分关键。日常检查中,视力检查是基础,如果发现矫正视力下降,就要警惕眼底病变。眼底照相能直观呈现视网膜整体状况,查看有无视网膜变薄、变性及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则对黄斑区病变的检测极为重要,可清晰显示黄斑部视网膜层间结构,发现黄斑劈裂、裂孔、萎缩等细微病变。像600度以上高度近视者,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眼部检查,一旦察觉视力异常,比如出现闪光感、黑影飘动、视物变形,应立即就医检查。
主持人: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许多严重眼底病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适用于哪些眼底疾病?手术原理是什么?
陈少军:玻璃体切除手术适用于多种严重眼底病,像玻璃体积血长期不吸收、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其原理是通过在眼球表面制作微小切口,插入手术器械,切除混浊的玻璃体或解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恢复屈光间质透明性,促进视网膜复位。比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当出现玻璃体积血和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时,通过玻切手术清除积血和增殖组织,使视网膜恢复正常位置。
主持人: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后,通常会面临哪些恢复问题?医生会给予哪些康复指导?
陈少军:术后恢复问题主要有眼压变化,打气或打硅油填充的患者可能出现眼压升高,需要密切监测眼压,使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部炎症反应也较常见,患者会感觉眼睛发红、有异物感,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对于填充硅油或气体的患者,特殊体位要求很关键,比如俯卧位或侧卧位,目的是利用填充物顶压视网膜,促进复位,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保持体位。康复指导方面,会告知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提重物,防止眼压波动和视网膜再次脱离。饮食上建议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腹压影响眼部恢复。
主持人:在您看来,未来眼底病治疗技术会有哪些突破方向?
陈少军:未来眼底病治疗技术在基因治疗领域有望取得突破。对于一些遗传性眼底病,通过基因编辑纠正致病基因,从根源上治疗疾病,这或许也能为高度近视引发的某些遗传性眼底病变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在药物研发方面,会有更高效、低副作用的抗VEGF药物或其他新型药物出现,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患者痛苦。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更多地应用于眼底病诊断,通过分析大量眼底图像数据,快速、精准地识别病变,辅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而且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能使玻璃体切除手术等操作更精准、微创,减少手术创伤,提高高度近视和糖尿病相关眼底病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主持人:好的,感谢陈院长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见!
陈少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