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事兴旺——永川三教镇生猪产业升级的“破”与“立”-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8/12 10:52:54
来源:渝西都市报

“猪”事兴旺——永川三教镇生猪产业升级的“破”与“立”

字体:

   工作人员为生猪进行物理降温。

  8月的三教镇,热浪翻滚。走进三教镇石龙村牌坊村民小组的美祥生猪养殖家庭农场,此起彼伏的猪叫声中,却没有传统猪舍的燥热与异味——圈栏里的肥猪或趴卧在“水空调”送出的凉风里,或享受着工人喷洒的消毒水雾降温,皮肤油亮,活力十足。“现在猪儿住的是‘空调房’,吃的是精准配比的饲料,连粪污都成了抢手的有机肥!”农场主刘代勇笑着按下控温按钮,圈舍温度稳定在26℃左右,“今年夏季高温,这批600头商品猪的成活率比往年高了3%,预计纯利润又能多赚两万块。”

  这只是三教镇生猪养殖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这个有着悠久养猪传统的“永川生猪大镇”,正从“散养为主、靠天吃饭”的旧模式,向“良种化、规模化、生态化”的现代产业链加速转型——全镇能繁母猪存栏2600头,年出栏仔猪5万头、商品猪2万头,产值超亿元,不仅供应重庆本地,还远销贵州、湖北、四川;通过与龙头企业琪金公司“联姻”,以荣昌猪为抓手,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企业赋能+合作社带动+农户受益”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传统根基:从“万元户”到“主引擎”的养猪基因

  三教镇的生猪养殖史,是一部与群众增收紧密相连的奋斗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开始摊养仔猪,就是买进断奶仔猪,摊养到七八十斤卖出,成了村里最早的‘万元户’。”石龙村村民任德义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摊养仔猪”生意,眼里闪着光。彼时,镇里的“猪市坝”是远近闻名的交易集散地,仔猪买卖热闹非凡。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在陡沟河村赵家堡村民小组,73岁的薛正辉老人仍靠“种粮喂猪”每年增收3—5万元,“自家种的玉米、红薯当饲料,猪粪肥田,循环起来成本低,收入稳当。”

  三教镇兽防站站长余虹提供的数据更印证了生猪养殖的“民生分量”:一个家庭每年养殖5头能繁母猪,纯利润可达万元;全镇200头商品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有100余个,年出栏量占总量六成以上,成为带动生猪养殖的“主引擎”。“群众把粮食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猪产业经济,这是最实在的‘转化器’。”余虹说。

  更关键的是,三教镇具备发展生猪产业的“地利”——境内无大中型河流,未被划为禁养区或限养区,为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空间保障;加之群众素有养猪传统,技术接受度高,形成了“家家懂养殖、户户有经验”的深厚基础。

  痛点倒逼:散养模式的“成长烦恼”

  然而,传统优势背后,隐忧逐渐显现。

  “过去散户多,养的大多是土二杂母猪,品种差、生长慢,一头猪出栏要10个月,毛利润薄;圈舍就是简易砖房,夏天热死猪、冬天冻病猪,防疫全靠经验。”家庭农场主欧间强坦言,自己养了20年猪,前十年“赚三年亏两年”,直到2015年痛下决心改造:投入20万元建标准化圈舍,添置自动化投料机、降温设备,与饲料企业抱团采购降低饲料成本,“现在年出栏1000头商品猪,行情好时纯利润能到20万元。”

  镇里的调研显示,类似的“痛点”普遍存在——全镇虽规模养殖场众多,但多数仍沿用传统设施,良种母猪覆盖率不足40%,粪污处理设施覆盖率仅60%;散户抗风险能力弱,遇到猪周期低谷时,常因价格暴跌被迫缩减规模甚至弃养。“有时仔猪价格跌到每头200元,很多散户不敢补栏,眼睁睁看着市场回暖却没猪卖。”余虹说。

  破局之路:龙头带动下的“三教模式”

  转机始于与龙头企业琪金公司的“双向奔赴”。

  作为重庆本土生猪养殖龙头,琪金公司拥有荣昌猪繁育的核心技术和稳定的终端市场(其产品直供重庆各大商超及全国连锁餐饮)。2023年起,三教镇与其达成“联合养猪”战略合作,一场从“品种到链条”的升级全面铺开——

  一是“良种革命”:从“土二杂”到“荣昌猪”。过去,三教镇主养的土二杂母猪产仔率低、肉质普通;如今,在琪金公司带动下,推广兼具本地适应性与优良血统的“内三元”品种,不仅生长周期缩短至6个月,肉质更紧实鲜美,市场溢价还高出普通猪肉30%。“荣昌猪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响、销路广,我们签了保底收购价,农户不愁卖。”琪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二是“模式创新”:从“单打独斗”到“利益共享”。镇里引导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统一提供仔猪(由琪金公司直供健康猪苗)、统一技术标准(琪金公司派驻技术员指导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统一饲料采购(与双桥正大等企业抱团采购降低20%成本)、统一回收销售(商品猪按市场价上浮20—30元/头收购)。欧间强的农场就是典型受益者:“加入合作社后,仔猪每头便宜50元,饲料每吨省150元,出栏价多卖40元,算下来每头猪多赚200多元。”

  三是“生态闭环”:从“粪污负担”到“资源财富”。镇里将环保要求纳入发展规划,要求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沼气池、沼液储存池,推广“粪污—沼气—有机肥”循环模式。“农闲时存储沼液,春耕时免费提供给周边农户浇地,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帮农民省了肥料钱。”余虹介绍,目前全镇90%以上规模养殖场完成环保设施升级,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

  四是“设施升级”:从“简易猪圈”到“智慧农场”。借助区农业农村委的产业扶持政策,镇里为养殖户争取到专项补助资金,推动圈舍加装水空调、自动化投喂线、环境监测传感器等设备。“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猪少生病,人工成本降了一半。”欧间强说道。

  未来图景:打造品牌 产业升级

  今年9月,三教镇计划在条件成熟的村试点建设荣昌猪养殖合作社,进一步放大龙头带动效应。“每个合作社覆盖3—5个村,统一品牌包装,未来我们还要注册‘三教荣昌猪’地理标志,让生猪也能像永川秀芽一样打出区域品牌。”三教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乡村振兴的“造血”功能——通过“联合养猪”,小户散户不再被市场淘汰,反而因抱团发展信心倍增。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接手家庭农场,“90后”养殖户王磊就是其中之一:“跟着合作社干,技术、销路都不愁,比在外面打工踏实。”

  从赵家堡老人的“养猪增收”,到欧间强的“智慧农场”,再到即将崛起的荣昌猪合作社,三教镇的生猪产业正书写着传统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猪”事兴旺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智慧,更是以民为本的初心——让每一头猪都成为群众增收的“金疙瘩”,让每一片猪舍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肖必胜 刘峥岩 沈钰涵)

【纠错】 【责任编辑:李元元】